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内衄

内衄

病证名。①呕血的一种表现。《千金要方》卷十二:“内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从鼻孔出,是近从心肺间津液出,还流入胃中,或如豆羹汁,或如切,血凝停胃中,因即满闷便吐,或去数斗至于一石者是也。得之于劳倦、饮食过常所为也。”此证有虚实之分,实者用三黄泻心汤加生地黄,虚者用茯苓补心汤人参救肺散等(见《东医宝鉴·内景篇》)。②血从口出之总称。《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若从口出则为内衄。内衄出血,涎嗽出于脾,唾出于肾,咯出于心,咳出于肺,呕出于肝,吐出于胃。”参见吐血、呕血、咳血咯血唾血等条。

猜你喜欢

  • 白喉忌表抉微

    见白喉治法忌表抉微条。

  • 脾肚痈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上发背。见该条。

  • 新生化汤

    《中国妇科病学》引石芾南方。益母草、丹参、桃仁、当归、益元散各9克,藕汁15克,童便30克。水煎,加童便冲服。治恶露不下,热甚烦躁,不欲近衣,瘀热内结之症。

  • 毓芝堂医书四种

    丛书名。清·汪和鼎辑。刊于1812年。包括《宜麟策》、《达生篇》、《保婴易知录》、《丛桂堂集验良方》。

  • 病蝦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五。又名肉蜒痈。多因手、足三阳经积热毒盛而成。其证手背或脚背肿大有赤痕如蝦之状,疼痛不已。治宜清热解毒,内服黄连消毒饮,外用食盐、酒糟同炒令香,淬以滚汤,淋洗患处;或嫩桂七钱,生

  • 胞衣不下

    病证名。出《经效产宝》。又名胞衣不出、息胞、息胎、胎衣不出、胎衣不下、儿衣不出、胞胀不下。指胎儿娩出后,胎盘迟迟不下。多因分娩后元气大虚,无力继续排出,败血流入胞中,作胀不下,或感邪而气血凝滞所致。气

  • 内急外弛

    病证名。多因椒疮失治,睑内脉络壅遏闭阻,失于濡养所致。《原机启微》:“急者紧缩不解也,弛者宽纵不收也,……不解不收,皆为病也。”症见胞睑外皮松弛而内面紧急,以致睑缘向内卷缩,睫毛随之倒入。本症宜手术矫

  • 人参安神汤

    《幼科铁镜》卷六方。麦门冬、人参、当归、黄连、酸枣仁、生地黄、茯神。水煎服。治小儿心血不足,惊悸不安。

  • 太阴病

    病名。《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多因三阳病传经入里,或寒邪直中,或内伤生冷所致。其特征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有腹痛等。《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 徘徊花

    见《群芳谱》。为玫瑰花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