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证之一。指卒然昏厥重症,状如暴死者。《素问·调经论》:“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类经·疾病类》:“血气并走于上则上
病名。生于胁部的疽。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证治参见肋疽条。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喘》。指寒邪伏肺的气喘。多由邪伏肺中,关窍不通,肺气壅塞所致。症见上气喘逆,呼吸不利,咽喉如塞,如欲呕吐,有时可见身热,脉六部俱伏等。治宜发散为主。如麻黄散、射干麻黄汤、五虎汤等
出《广西通志》。为含羞草之别名,详该条。
《内经》对人的体质分类之一种,出《灵枢·通天》篇。它据人的阴阳多少偏胜而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各种人的外貌和性格均有其特征,体质状态亦不相同,因而针刺治疗时补泻
五脏为贮藏精气之处,精气能藏守于体内而不外耗,称为“得守”。得守说明五脏精气充沛。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病证名。因足少阴肾经经气异常所致。《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欬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见《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即玉泉散第二方,见玉泉散条。
书名。又名《良方集腋合璧》。2卷(又有4卷本)。清·谢元庆编集。刊于1842年。本书是民间验方汇编的一种,分为头面、耳目、口鼻齿舌等32门,集录约400余方,选方颇精。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方。黄连、莱菔子、川芎、桃仁、栀子、青皮、三棱、莪术、山楂、香附。水煎服。治妇人瘀血,食积痰滞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