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针具名。《灵枢·九针十二原》:“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意同微针,见该条。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幼幼集成》:“儿将周岁,母复有娠,儿饮其乳,谓之鬾乳。”因为“母既妊娠,精华下荫,冲任之脉,不能上行,气则壅而为热,血则郁而为毒。”儿饮这种乳汁,所以易患鬾病。详继病条
【介绍】:见苏轼条。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医门金宝鉴》三卷,已佚。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黄鳅痈。见该条。
见宋·伍起予《外科新书》。是研究体表病证的病因、病机、治法为主的专门学科。
见清·刘士季《草本便方》。为杏叶防风之别名,详该条。
指五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五个(背)俞穴。《灵枢·背腧》:“愿闻五脏之腧。”所指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和肾俞五穴。因这些穴位与五脏之气相通,故名。临床上具有诊察和治疗本脏病证的作用。
臂的内侧。《灵枢·经筋》:“循臂阴入腋下。”
出《理虚元鉴》。指治疗虚劳病证,禁用燥烈、伐气、苦寒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