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诗词古文>惟俨生平

惟俨生平介绍

惟俨(737~834),别号药山,唐代高僧,石头希迁禅师法嗣。绛州(在今山西侯马市东北)人,俗姓韩。惟俨是禅宗南宗青原系僧人,曹洞宗始祖之一,他是联系马祖道一神系和石头希迁禅系的重要禅师,在禅宗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文宗赐谥弘道大师,塔曰化城。唐伸为其撰碑铭。>>查看惟俨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十七岁时南下潮州,依潮阳西山慧照禅师出家。

  二十二岁,从南岳衡岳寺希操(亦作希澡、智澡)律师受具足戒。后参石头希迁,密领玄旨。次参马祖道一,言下契悟,奉侍三年。复归石头(世称石头和尚,著有《参同契》、《草庵歌》),为其法嗣。 

  求法因缘

  关于惟俨的求法经历,唐伸《惟俨大师碑铭》记述,在惟俨去世的八年后,门人带着他的行状到长安求崇敬寺"大德"昭示先师事迹以垂于不朽,于是请唐伸撰写此碑。碑铭记述惟俨曾参谒希迁、马祖、洪禅师三人。

  惟俨博通经论,严持戒律。但他不满足于因循守旧,亦步亦趋。一日自叹曰:“大丈夫当离法自净,焉能屑屑行细事。”惟俨所参为禅宗南宗,惟俨所处时代正是南宗禅法兴盛时期,以湖南衡山的石头和尚希迁和江西的马祖道一禅师构成南宗两大主脉。惟俨既志怀凌云,欲通佛法真谛,以图造就,诚知非从马祖、希迁受法不可。惟俨初诣石头和尚希迁室,数年后,希迁又指引他到马祖道一处受法,惟俨在马大师处侍奉三年,谨言恭行,专心习禅,契悟马师法要,然后回到石头和尚处,为其法嗣。 

  大振宗风

  唐贞元初(785—805年),惟俨于澧州药山(今湖南省津市市棠华乡境内)创慈云寺(俗呼药山寺),在此弘法达三十年之久。惟俨博通经伦,时誉甚高。他致力于振兴禅风,扩充慈云寺,广开法筵,传授禅法,四众云集,南禅在这里弘扬开去,宗风大振。 

  圆寂前后

  唐太和八年(834年)十一月六日示寂,世寿八十四,葬药山。唐文宗谥弘道大师,塔曰化城。一说太和二年示寂,世寿七十。唐伸为其撰碑铭。

主要成就

  开宗始祖

  惟俨属禅宗南宗青原行思一系,经云岩昙晟再传至洞山良价,创曹洞宗,著《宝镜三昧歌》。良价弟子曹山本寂继承师法,大振洞门禅风,著《寒山子诗集》。曹洞宗教以“正、偏、兼”三概念,配君臣之位,分析佛教真如与其派生之世界万有关系。禅风以“回、互、细、密”著称。

  佛学主张

  惟俨继承希迁的禅法,认为修行贵在自然,不必执意读经和修禅观想。

  南宋时传入日本。公元1983~1984年,日本佛教寻根参拜团两次到津市药山寺寻根,参拜惟俨禅师墓。

轶事典故

  不思量底

  一日闲坐,有僧问他:"兀兀地思量什么?"他回答:"思量个不思量底。"问:"不思量底如何思量?"答:"非思量。"惟俨不要求弟子看佛经,但自己常常看经,《惟俨大师碑》说他常看的经有《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有一天他在看佛经,弟子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什么却自看?"他回答:"我只图遮眼。"弟子问是否可以学他也看经?惟俨则说:"若是汝,牛皮也须看透。"(《景德传灯录》卷四)(注9)意思是怕弟子无有休止地读下去而忘记识心见性的本旨。

  佛为何字

  惟俨门下的道吾(圆智)、云岩(昙晟)是亲兄弟。一日,惟俨写一"佛"字问道吾是何字,道吾说:"是佛字。"惟俨则训斥说:"咄,这多口阿师!"(《祖堂集》卷四)示意"佛"字是不能用言语表述的。

  李翱问道

  郎州刺史李翱几次请其讲“道”,惟俨不赴约,李只得前来聆听。相国崔群、常侍温造皆从其“道”。惟俨不赞同持戒,不许门人看经,独具“纯任自然”。

  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李翱与惟俨的交往被传为佳话。李翱(772-841年),字习之,贞元十四年(798年)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是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与惟俨相见是在元和十五年(820年)出任朗州刺使、湖南观察使的时候。朗州与澧州毗邻,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大概药山连亘这两州,所以《宋高僧传》等史书记载惟俨在"朗州药山"。《宋高僧传》<惟俨传>记载,李翱到药山初访惟俨时,惟俨"执经卷不顾",侍者提醒他"太守在此"。李翱等不及他回应便高声喊道:"见面不似闻名。"于是惟俨直呼李翱名,李翱答应。此后二人相见。从韩愈开始,儒家学者重视探索"道"、"道统"的问题。李翱曾师事韩愈,自然也关心这个问题。他见到惟俨辟头就问:"何谓道耶?"是想探询佛教对"道"的见解。惟俨运用禅宗接引学人惯用的隐喻方法,用手指天,指净瓶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大意是道不可正面表述,但它真实自然,就像云在青天,水在瓶一样。据载,李翱当即"警悟",如同"暗室已明,疑冰顿泮",立即作偈二首,其一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相问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猜你喜欢

  • 黄公绍

    黄公绍,宋元之际邵武(今属福建)人,字直翁。咸淳进士。入元不仕,隐居樵溪。著《古今韵会》、以《说文》为本,参考宋元以前字书、韵书,集字书训诂之大成,原书已佚,其同时人熊忠所编《古今韵会举要》中,略能见其大概。另有《在轩集》。

  • 陈孚

    陈孚(1259—1309)元代学者。字刚中,号勿庵,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人。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后讲学于河南上蔡书院,为山长,曾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诗文不事雕琢,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著有《观光集》、《交州集》等。

  • 叶维荣

    叶维荣,河南商邱人,清朝官员。他于1732年(雍正十年)上任台湾凤山县县丞,是监生出身。范咸主修的《重修台湾府志》中有他的记载,他亦为该官职的首任清朝官员。

  • 阮侃

    阮侃,晋代医家。字德如,陈留郡(今属河南杞县人)人。幼而聪慧好学,尝官至河内太守,尤对本草有所研究。著有《摄生论》二卷,未见传世。

  • 周际清

    (1728—1793)江苏金匮人,字斯盛。乾隆十九年进士。由刑部安徽司额外主事至云南永昌知府,署迤西兵备道。谙律例,为尚书秦蕙田所器重。

  • 睢玄明

    睢玄明,生平、里籍均不详。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一说即睢景臣。约公元一三三0年前后在世,今见散曲咏鼓,甚佳。

  • 张回

    字仲昌,椒之子。初能言,即问道是何物,众不能答,概然失笑而叹。五岁欲传经籙,父曰∶“且读儒书。”对曰∶“祖书不读,读他书何为?十岁嗣教,能辟谷导引之道,日行数百里,后入青城山不知所终,元至正十三年赠“玉清辅教弘济真君”。

  • 程公许

    程公许(?—1251),字季与,一字希颖,号沧州。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说叙州宣化(今四川宜宾西北)人。嘉定进士。历官著作郎、起居郎,数论劾史嵩之。后迁中书舍人,进礼部侍郎,又论劾郑清之。屡遭排挤,官终权刑部尚书。有文才,今存《沧州尘缶编》。

  • 姜夔

    姜夔[kuí](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 薛寘

    薛寘,北魏平远将军,广读典籍,喜好文章,20岁就依赖父祖的政绩被朝廷起用为奉朝请,他还撰写了《西京记》2卷,文章杂记20余卷。先后做过北魏尚书吏部郎,清河郡和广平郡二郡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