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诗词古文>刘光谦生平

刘光谦生平介绍

唐相刘光谦,生于公元682年,精通尚书、春秋,唐玄宗开元六年戊午进士及第(即公元718年),李隆基皇帝赠左正朝奉大夫赐鱼符袋;后拜兵部左侍郎、起居舍人、兵部尚书,位列亚卿、宰相,新旧唐书立传。与李白、杜甫、张果老同时人,开元二十六年学士院设立后为翰林学士之首,统领集贤院智囊团,深得玄宗器重,自署《幕阜八景》,主编合著有《御刊定礼记月令》等。德宗元年(公元780年)间,公无疾圆寂成仙,享寿98岁,按升仙故礼规安养于长庆寺东侧塔山风水宝地,称之“仙人坟”。
>>查看刘光谦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唐相刘光谦,生于公元682年,乃唐征蛮将军开国侯正奉大夫泰公之长子,原籍江西省南昌县(豫章),自幼聪明,通晓百事,攻文习武,经书过目不忘,既通经史又精兵法,才智过人,文武超群,年轻成才。满腹经纶,淡泊名利,正气凛然,不阿权贵,新旧唐书立传。刘光谦自小勤奋博学实为家族典范,与李白、杜甫、张果老同时人,公更注重学术文化,出色地显示了自己的才华,继承了先辈的功业。

  天宝十四年因安史之乱玄宗逊位,宰相刘光谦偕检校工部尚书徐安贞、左相陈希烈、侍郎白琪等潜迹南游,遇黄龙寺超慧玄师指引至平江,先居住在梅仙大洲,至今“四隐堂”地名犹存,史称“四姓隐平江”。后白琪居聚台,建白水寺,徐安贞居下台,建回台寺,陈希烈居就台,在九岭塔洞鸣山建慧果寺,刘光谦居上台,建长庆寺,从东阳乡凤凰里山嘶岭下瞿十郎兄弟手里购置家坊基业,术号象形居,鼎建长庆寺及佛像钟声楼阁等。第二年,侍郎陆善经、李安甫来到平江分别建芭蕉寺和九峰寺。这就是轰动国内的六相隐平,他们在平江行仁修善,流传千古,以隐平六相之首刘光谦为代表引入的中、后唐文化,被誉为“中原文化的源头活水”。

  刘光谦携家小以及兵部牙将张胜、赵二、许义等来到虹桥东阳乡凤凰山的山嘶岭下上台安居,用金子一十三斤四两,用钞九十七锭,中棉布一千零五十七件,盐六十七斤四两三钱,中价料八十五星,购置瞿十郎兄弟分秉之业作为住所。公同时建长庆寺,亥山已向,建造大佛殿、退厅法堂、四大天王殿、方丈室、观音阁,厨房、饭堂、寝室、茶房、库室俱全,上中下三门一厅,一厅门前建三拱石桥一座,钟鼓楼上倒栽松树一株,山嘶岭下小河下游建石拱桥两座,以利行人过往,乞今拱桥完好无损,是公致力于公益事业的有力证据之一。大佛殿内公亲手书撰“花雨弥天”匾额一块,以楠木制作,并以金粉装饰。竣工后,公寄情山水,自署幕阜八景:“幕阜峰高,长庆梵宫,狮象闻钟,松音牧笛,嘶山雨过,东池月明,竹里书香,文峰秀丽。”

  为了长庆寺的发展,公诚聘当时得道高僧智明禅师主持寺院事务,另招集僧众三十余人,供佛僧饭,不久长庆寺名声大振,远近闻名,慕名进香者及游览之人渐众。公虽弃官归野,但壮心不已,爱国之心犹存,每当游人香客甚众时,经常依据当地民情风俗,以儒学为纲,发表演讲,对时政发表议论,傍征博引,常使听众折服和赞颂。不仅如此,还在长庆寺内设私塾一所,聘请一名不第秀才李某为师。有教无类,对具有天资而又贫困的子弟给予大力资助。每隔五、七天亲自到校讲学,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不少人才,对我县早期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大历三年,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在晚年飘泊湘鄂之间,亦到长庆拜访,玄宗时期公与杜亦同朝为官,同病相怜,品茗深谈,互诉衷肠,和诗论政,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倍觉怆然。

  杜去后,公看破红尘,遁入佛教,成了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从此闭门读经,修真养性,潜读佛经,深究玄学,达到了超尘脱俗的境界。

  德宗元年(公元780年)间,公无疾圆寂,享寿98岁,按升仙故礼规安养于长庆寺东侧塔山风水宝地,称之“仙人坟”,扼守天岳西南门,地势得天独厚,左有幕阜山,右有凤凰山,两条小河顺着二山蜿蜒而下,前有水口汇聚在鱼形山和狮形山二道交汇,来龙蜿蜒雄伟,方圆数百亩四周环山如海井字布局,号称“双龙下海”,“仙人坟”状若袈裟拜佛山,形似“仙人仰掌”,壬丙兼子午向,石墓造型雄伟壮观,雕龙刻凤,并建七层石塔,镌刻公生前自题“云山水月”于石墓门首,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秦氏夫人葬上台东南角神堂呈蛇形,癸丁向,毕氏夫人葬于上台西南黄衣塘骆驼卸宝形,坐西朝东向,三位家将张胜、赵二、许义殁后,在长庆寺周围均建有三将庙宇守护左右。

  光谦公原墓主体结构宽11米,高3米,全由石雕工艺建造,墓设48柱组合而成,墓周有石柱栏杆,有狮、鹿、象、麒麟守墓,墓顶耸立着七层小塔,构造严密,形象美观状丽,光谦公墓保存面积为1600平方千米,长40米,宽40米。

  公到长庆后,平易近人,与当地百姓和谐相处,乐善好施,深受里人爱戴,圆寂后,里人在长庆寺石壁上镌刻公的肖像,进士余大鹏为遗像撰写赞词曰:“卓哉伟人,满腹经纶,立朝气节,沉潜刚毅,天不祚唐,适弗逢世,见几如石,拂衣弃去,严穴可甘,山林可甜,维兹上台,寒山幽邃,绊于浮名,心独沉于逸趣,以开洪业,以垂先绪,视功名富贵荣显爵稰,万古云宵一羽毛,浩然正气塞天地。”这是对公一生的真实写照。

轶事典故

刘公身平事迹令后人社会有识之士景仰,墓址雄伟,古今呼为“仙人之坟”,或又以其托禅以逃世事,附会曾与晋代之葛仙深有渊源,得修仙炼丹秘籍且上幕阜经点悟之说,葛洪在《幕阜山记》中说“有葛仙翁炼丹井,药臼尚存……有僧园日长庆,有宫日玉青”。 这是葛洪告诉大家,师祖伯祖父葛玄在幕阜山下长庆梵宫修仙炼丹。葛洪80岁在幕阜山羽化成仙。刘光谦朋友李白游幕阜山时有诗纪行:"闻说神仙晋葛洪,炼丹曾此占山峰。庭前废井今犹在,不见长松见短松"。庭,宫中也――《说文》,这里的庭前就是指的长庆梵宫,“仙人之坟”旁边历来有一个松树丘,为长生之地。另外,刘光谦与张果老为同朝代人,《唐书》中记载,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张果老装死,后来别人又在天岳山下看见了他,被唐玄宗派亚卿刘光谦等召至京师,故有刘光谦后来隐平江建长庆梵宫修道成仙并葬“仙人坟”的传奇人生。同为金丹派的吕洞宾随之慕名而来,又在唐时“飞”上了幕阜山,明《隆庆岳州府志卷十八》录有吕洞宾《沁园春》词一首:“昨日南京,今朝天岳,倏焉忽焉指洞庭”描述了吕洞宾在二十五洞天幕阜山下之宫庭长庆梵宫的修仙意境,《全唐诗》存其诗四卷,吕洞宾在幕阜山修道有他自已的词为证,他的词也充分展现了他的神仙生活,吕洞宾在幕阜山上“仙人下棋”和山下“天岳卖墨”给少年艾穆,使一个山里娃从此才华横溢,如有神助,进举而后当上了四川巡抚的故事广为流传。凡此诸端,刘光谦鼎力修建并命名的“长庆梵宫”真可谓是“神仙的摇篮”,可反映众人对刘公景仰之情,并无损于刘公之高风亮节,刘墓矗立于长庆梵宫之上,历千年巍然尚存,与神话附会,流传实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 张抡

    [约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字才甫,自号莲社居士,开封(今属河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好填词,每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尝于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高宗莅聚景园,抡进柳梢青词;淳熙六年(公元一一七九)三月,高宗再莅聚景园,抡进壶中天慢词;九月,孝宗幸绛华宫,抡进临江仙词:均赐赉极渥。抡所著有《莲社词》一卷,存词100余首。《文献通考》及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 周季

    周季(一一二六~?)字德绍,淮海(今江苏扬州)人。与其侄周煇同庚同月。事见《清波杂志》卷八。

  • 袁天瑞

    袁天瑞,号桐冈。东莞人。明神宗万历间人。民国张其淦《东莞诗录》卷一八有传。

  • 朱泰修

    朱泰修,字镜芗,海盐人。道光丁未进士,官宝应知县。有《竹南精舍诗钞》。

  • 方澜

    (1263—1339)元莆阳人,字叔渊。隐居吴中,自少时不娶,闭门读书,训徒以自给。平生喜吟咏。有《叔渊遗稿》。

  • 杨真人

    道士。名及生平世次皆不详。五代后蜀无名氏编《大还丹照鉴》收其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 郑儋

    (741—801)郑州荥阳人,自号白云翁。代宗大历四年登进士第。德宗建中元年,举军谋越众科。拜高陵尉。兴元间,任山南东道节度参谋。累迁吏部郎中。贞元十六年,自河东行军司马,拜河东节度使。次年病卒。能诗,与欧阳詹善。令狐楚入其幕,儋厚遇之,楚因自号白云孺子。

  • 羊士谔

    羊士谔(约762~819),泰山(今山东泰安)人。贞元元年礼部侍郎鲍防下进士。顺宗时,累至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尉。元和初,宰相李吉甫知奖,擢为监察御史,掌制诰。後以与窦群、吕温等诬论宰执,出为资州刺史。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与韩梓材同在越州,亦以文翰称。著集有《墨池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 边元勋

    边元勋(生卒年不详),字辅臣,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后迁云中(今山西大同)。与边元恕、边元鼎为边贯道之子,在金朝都有才名,号为“三边”。金太宗天会十年(1132)进士,官终河间路转运使。今存诗二首。生平及作品均见《中州集》卷八。

  • 周金绅

    周金绅(1702-1753),字大阶,号握兰。清无锡人,乾隆乙未进士,官四川新宁知县,邑劳瘁卒于官,著有《握兰诗草》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