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诗词古文>韦安石生平

韦安石生平介绍

韦安石(651年-714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北周大司空韦孝宽曾孙。韦安石出身于京兆韦氏郧公房,早年以明经入仕,历任乾封县尉、膳部员外郎、并州司马、郑州刺史、文昌右丞、扬州长史、刑部尚书等职。他在武后、中宗、睿宗年间,四次被拜为宰相,官至尚书左仆射,阶至特进,爵至郇国公。后因罪贬为蒲州刺史,玄宗时再贬沔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死于贬所。>>查看韦安石的诗词古文

生平

  韦安石(648~712年),唐武则天、中宗、睿宗三朝宰相。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出身于官僚世家,其曾祖韦孝宽是北周名将,其祖父、父亲先后在隋末唐初为官。安石应明经举及第,初任乾封县尉。永昌元年(689),迁任雍州司兵参军。宰相苏良嗣赏识他有才干,向武则天推荐,擢升为膳部员外郎,再迁并州司马。在任有政绩,武则天曾亲笔致书慰劳说:“闻卿在彼,庶事存心,善政表于能官,仁明彰于镇抚。如此称职,深慰朕怀。”【注:《旧唐书·韦安石传》】被擢拜并州刺史,后历任德州、郑州刺史。

  韦安石生性敦厚,为人持重,为官严明清正。久视年(700)迁为文昌丞,不久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了宰相,又兼任太子左庶子。长安三年(703),担任东都洛阳留守,兼管天官、秋官两尚书事。不久知纳言事,仍为凤阁鸾台三品、兼太子左庶子。

  武则天在暮年时仍想稳住自己的统治地位,牢牢掌握最高权力,于是组成了以张易之兄弟为中心的新的政治势力,将朝政大权多委托于张易之、张昌宗二人。二张凭藉武则天的宠爱,横行于朝,欺压大臣,迫害正直之士,引起朝中许多官员的强烈不平。韦安石不畏权贵,反对张氏兄弟。一次,武则天在宫中设宴,张易之引来蜀中商人在席前嬉戏,安石立即向武则天奏谏,认为不应将商人引入宫内,有失朝廷威严。武则天无话可对,安石立即命左右将商人赶出,在座大臣皆惊,武则天见他言词正直,也无可奈何。凤阁侍郎陆元方退席后对人说:“此真宰相,非吾等所及也。”【注:《旧唐书·韦安石传》】

  长安四年(704)七月,张易之兄弟五人贪赃卖法的事情败露,被同时下狱。武则天借口张昌宗合药有功,将其赦免,并令复职。接着,韦安石又检举张易之等的罪状,武则天无奈敕付韦安石、唐休璟审问。但随即在八月又将韦、唐二人调为外官,安石去扬州任大都督府长史,草草了结了对张易之的审讯。但是,对立两派的政治斗争并未缓和,反二张派的朝官很快组成了政变集团,趁武则天卧病,于长安四年(705)正月二十二日,以武力冲人内宫,杀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及其党羽,逼武则天交出政权,拥中宗李显复位。

  中宗复立,以韦安石原任过自己的侍读、左庶子之职,怀有旧情,尤其是他反对二张的政治态度,受到中宗一派的赞赏,立即将他从扬州调回朝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参议政事。不久,又升任中书令,封郧国公,食300户。后又相继担任相王李旦府长史,户部尚书、侍中、监修国史等。

  景云元年(710)六月,中宗李显被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合谋毒杀,韦皇后篡政。当月,李隆基发动政变,杀了韦皇后及其党羽,拥立睿宗李旦为皇帝,韦安石改拜太子少保,改封郇国公。景云二年(711)二月复为侍中,四月任中书令,加开府仪同三司。【注:《旧唐书》称景云元年历侍中,中书令,二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此从《新唐书》】

  当时,太平公主与皇太子李隆基之间矛盾尖锐,打算策动睿宗废太子,就拉拢元老重臣韦安石“参与其事”,派自己女婿唐睃请韦安石到府密谈。韦安石与李隆基关系密切,拒绝了太平公主要求。睿宗得知,又密召韦安石,叮咛他要留意东宫。韦安石说:“陛下何得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计。太子有大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称,愿陛下无信谗言,以致惑也。”【注:《旧唐书·韦安石传》】太平公主得知韦安石之言,欲加暗害,幸得宰相郭元振的保护,免了性命之难。当年五月,太平公主从蒲州回到长安,对睿宗施加压力,把韦安石撤职,改拜左仆射,兼太子宾客,依旧同三品,假崇宠而实夺其权。是年冬,罢知政事,拜特进,充东都留守。因其妻打杀了一奴婢,被御史中丞杨茂谦弹劾,安石降调蒲州刺史。不久罢为青州刺史。

  在蒲州刺史任上时,太常卿姜皎有私事相求,遭安石拒绝,怀恨在心。玄宗开元二年(714)姜皎弟姜晦任御史中丞,指使御史郭震奏劾韦安石,言称安石在中宗死后,身为宰相,没有抵制韦皇后、宗楚客、韦温一派排挤相王李旦辅政之事,顺从了韦皇后一派的政策,“苟安荣宠”。【注:《旧唐书·韦安石传》】玄宗皇帝下诏,将韦安石贬为沔州别驾。继而,姜晦又奏韦安石在监修安陵时,有贪隐财物之事。玄宗命州官追赃。安石因气愤过甚而死,时年64岁。开元十七年(729)赠蒲州刺史。天宝初年,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郇国公。

猜你喜欢

  • 张谓

    张谓(生卒年不详),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唐朝诗人,《早梅》的作者,排行十四,唐代。生平散见《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四。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

  • 朱载震

    湖北潜江人,字悔人。官石泉知县,有循声。有《东浦集》。

  • 爱新觉罗·胤禛

    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 桓玄

    (369—404)名一作灵宝。东晋谯国龙亢人,字敬道。桓温子。袭爵南郡公。初拜太子洗马。出补义兴太守。安帝隆安二年,兖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起兵,玄应之。恭为其部将刘牢之所杀,诏以玄为江州刺史。明年,朝廷用离间计,加玄都督荆州四郡,使击杀殷仲堪、杨佺期,据有荆雍,领荆、江二州刺史,都督荆、司等八州。玄于是树用心腹,兵马日盛。安帝元兴初,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领兵讨伐桓玄,玄率军东下,攻入建康,杀司马道子父子,执掌朝政。二年称帝,国号楚。三年,刘裕、刘毅在京口起兵讨之,玄兵败西逃,为益州兵所杀。

  • 曾道唯

    曾道唯,字元鲁,一字自庵。南海人。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一六一〇)进士,授刑部主事,转郎中奉差,江南审决,浙江恤刑多所平反,升常镇兵备道。明思宗崇祯七年(一六三四),历升湖广左参政,晋都察院左都御史,以父九十在堂,陈情终养。卒年七十六,有《介石斋》诸集。清黄登《岭南五朝诗选》卷四有传。

  • 颜允南

    (694—762)京兆长安人,字去惑。颜惟贞子。开元十五年以挽郎考判入第,授鹑觚尉。累迁左补阙、殿中侍御史。以忤宰相杨国忠,贬襄阳丞,移河东司户、京兆士曹。安史乱起,随玄宗入蜀,历任屯田员外郎、司膳郎中。乾元中,迁司封郎中。封金乡县开国男。官至国子司业。好为五言诗。

  • 高適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折元礼

    (?-1221)金代词人。字安上。世为麟抚经略使。父折定远,侨居忻州(今山西忻州),遂为忻州人。

  • 周假庵

    周假庵,失其名。宁宗时人(《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四四)。

  • 薛沆

    僖宗时人。约于僖宗乾符末至中和初为庐州刺史。事迹据《诗话总龟》前集卷一〇引《南部新书》。《全唐诗》存诗2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