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诗词古文>高崇文生平

高崇文生平介绍

高崇文(746年—809年11月6日[1] ),字崇文,幽州(今北京一带)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出身渤海高氏。唐代名将。曾率军击破吐蕃、平定西蜀,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州刺史、邠宁庆三州节度观察等使、京西都统。元和四年(809年),高崇文去世,年六十四,赠司徒,谥号“威武”。会昌六年(846年),配享宪宗庭庙。>>查看高崇文的诗词古文

生平

投身行伍

  高崇文生于幽州(今北京一带),生性朴厚寡言,不通文字,但却聪颖敏慧,才智过人。他年轻时,曾在平卢军从军,熟谙兵事。

  唐德宗贞元(785年—805年)年间,高崇文随长武城使、神策行营节度使韩全义镇守长武城(今陕西长武县)。他治军有声名,累官至金吾将军。

激战佛堂原

  贞元五年(798年)夏,吐蕃军三万人犯宁州(今甘肃宁县),高崇文奉命率甲士三千前往解救,激战于佛堂原,大破吐蕃,吐蕃军死伤过半。战后,高崇文获封渤海郡王。

平定哗变

  贞元十四年(798年)闰五月十一日,德宗任命韩全义为夏、绥、银、宥四州节度使。德宗命他率长武城部众前往就任。因夏州是沙碛盐卤之地,又时值盛夏,士兵们不愿意迁徙到西北艰苦之地。同月十二日,士兵发生哗变,杀死大将王栖岩,韩全义翻越城墙逃走。时任都虞候的高崇文诛杀了带头哗变的人,此后士兵才安定下来。同月二十七日,德宗任命高崇文为长武城都知兵马使,不颁发敕书,而是让中使口头宣授。高崇文在长武城积粟练兵,声威大振。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唐宪宗李纯即位,韩全义入朝,高崇文代掌行营节度留务,并兼任御史中丞。

戎麾指蜀

  元和元年(806年),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割据西蜀,发兵围攻东川节度使李康。宰相杜黄裳力主讨刘辟,推荐时为神策军将领的高崇文为帅。同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宪宗拜高崇文为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任左神策行营节度使,率左右神策、麟游奉天各地的屯兵进军;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及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亦共同参战。当时,名声、地位平素便为人们推重的老将很多,都认为自己应当是征讨蜀中的人选,及至宪宗颁诏起用高崇文,他们都感到非常惊讶。

  高崇文在长武城驻扎时,训练了五千士兵,常常保持着战备状态。他在卯时接到诏命,到辰时便已启程,军中的器械装备与制成的干粮,没有任何缺少的。正月二十九日,高崇文由斜谷出兵,李元奕由骆谷出兵,一同奔赴梓州(今四川三台)。高崇文率军至兴元时,将士们途中在客舍进餐,有人把店主的筷子折断,高崇文便将此人斩首示众。

  高崇文领兵由阆州(今四川阆中县)直扑梓州。刘辟的将领邢泚领兵逃走,高崇文进入梓州,屯扎下来。刘辟为了洗刷自己的罪责,将被俘的李康交还给高崇文,高崇文因李康兵败丢城,便将他斩杀。

  刘辟命人在鹿头山(今四川德阳县东北)筑城,连结八座栅垒,屯聚一万多兵力,力阻高崇文。六月初五,高崇文击败刘辟。刘辟又在鹿头关东面的万胜堆(今四川德阳县东北)设置栅垒。同月初六,高崇文派骁将高霞寓攻下鹿头城以东的万胜堆,经过八次激战后,攻陷万胜堆,由此可以俯视鹿头关全城。

  六月初八,高崇文在德阳击败刘辟。同月十一日,高崇文在汉州再败刘辟。

  七月,高崇文在玄武击破刘辟军一万人。同月初三,宪宗颁诏,命征讨西川的援军一概听从高崇文的指挥。

  八月十二日,高崇文再次在鹿头关击败刘辟军,其余各军也顺利行进。此外,参战的河东将领阿跌光颜(李光颜)驻军鹿头关西面,阻断刘辟的粮道。不久后,绵江栅守将李文悦、鹿头关守将仇良辅都率城向高崇文投降,还捕获刘辟的女婿苏强,数以万计的士兵投降。攻克鹿头关后,高崇文率军直逼成都,所到之处,敌军无不崩溃,军队在行进中从未受阻。同月二十一日,高崇文攻克成都,并派高霞寓擒获出逃的刘辟。

  高崇文进入成都后,在四通八达的大道上驻扎下来,让士兵就地休息,市中的店铺没有受到惊动,市场上珍贵的货财堆积如山,也没有遭受丝毫的抢掠。高崇文将刘辟等二十余人送往京城,斩杀刘辟的大将邢泚和馆驿巡官沈衍,对其余的人一概不加追究。对军府的事务,无论大小,高崇文令一律遵从前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南康郡王韦皋时期奉行的惯例,经过高崇文从容不迫的指挥,西川全境便完全平定。

登荣相印

  元和三年(808年)冬,高崇文被加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南平郡王。

  元和四年(809年)九月二十五日(11月6日),高崇文病故,追赠司徒,谥威武。

  会昌六年(846年)十月,高崇文与裴度、杜黄裳、李愬同配享宪宗庭庙。高崇文之孙高骈为唐末名将,大破南诏但拒绝进攻黄巢,养兵自重,晚年昏庸,致使被手下将领杀害。

轶事典故

畏惧刘澭
  高崇文平素畏惧保义军节度使刘澭,等到率军讨伐刘辟叛乱时,宰相杜黄裳便让人告诉他说:“如果你不能取胜,便会让刘澭接替你。”高崇文因此能竭力平叛。

识人之明
  西川平定后,韦皋的参佐房式、韦乾度、独孤密、符载、郗士美、段文昌等人都身著白色丧服、脚穿麻鞋,并口衔土块,请求治罪,高崇文将他们全部释放,以礼相待,还拟章举荐房式等人,赠给他们丰厚的财物,送他们前去就任。高崇文看着段文昌说:“你肯定会成为将相,我不敢推荐你。”后来,段文昌果然在唐穆宗即位后拜相。

不纳美妾
  刘辟有两个妾室,有姿色。西川平定后,众将士劝高崇文纳之,高崇文不为所动。监军建议献给朝廷,崇文说:“天子命令我征伐平定刘辟这一凶顽竖子,我应当首先安抚百姓。忙着进献妇女,讨好天子,这哪里会是天子的本意呢!我奉行正义,不做这种事情。”便将二人许配给没有妻室的将吏。宪宗听说此事后,对宦官说:“高崇文得到美丽的女子,既不进献朝廷,又不留给自己,这是忠诚正直的人啊,是田舍人(称人朴直)啊。”

雪天咏诗
  渤海的俗语中称人为“髇儿”,在一天下雪时,高崇文对宾客说:“我虽然是武夫,也有一首诗。”于是吟咏道:“崇文崇武不崇文,提戈出塞号将军。那个髇儿射雁落?白毛空里雪纷纷!”有人将其比作东魏名将高敖曹。

家族成员

家世

  曾祖高艺官至朝散大夫、试汴州长史。

  祖父高夔官至试梁州司马,后赠梁州都督。

  父亲高行晖官至正议大夫、试怀州别驾,后赠户部尚书。

配偶

  董氏汝州长史董同珍之女,后追封郇国夫人。

子辈

  长子高士政曾任金紫光禄大夫、行思王傅、上柱国,封上谷郡开国公。

  次子高士荣曾任检校秘书监兼御史中丞。

  三子高士明曾任左卫率府胄曹参军。

孙辈

  孙子高骈唐末名将,官至检校太尉、东面都统、京西京北神策军诸道兵马等使,封渤海郡王,后为部下所杀。

猜你喜欢

  • 陈子龙

    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汉族,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擅长七律、七言歌行、七绝,被公认为“明诗殿军”。陈子龙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 刘过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 周映清

    周映清,字皖湄,归安人。同县乾隆甲戌进士、湖南布政使叶佩荪室。有《梅笑集》。

  • 许兰

    约德宗贞元间人。贞元二十一年(805)在台州,送日本僧最澄归国。最澄《显戒论缘起》卷上录存许兰诗作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 冯璧

    (1162—1240)金真定人,字叔献,别字天粹。章宗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莒州军事判官。宣宗时,累官大理丞,与台官行关中,劾奏奸赃之尤者十数人。总帅牙吾搭违制纵掠,璧承诏查办,驰入营中,夺其军。累官集庆军节度使。致仕。金亡后家居,卒年七十九。

  • 吕蒙正

    吕蒙正(944~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祖籍在今莱州市城港路街道军寨址村。北宋初年宰相。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考中状元后,授将作丞,出任升州通判。步步高升,三次登上相位,封为许国公,授太子太师。为人宽厚正直,对上遇礼而敢言,对下宽容有雅度。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去世,终年六十八,追赠中书令,谥号文穆。

  • 萧与成

    萧与成(1494年-1579年),字宗乐,号铁峰。广东潮阳县(今属潮阳区)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进士,授以翰林院检讨,参与预修《明武宗实录》,后升为修撰承务郎。两年后以“丁外艰”告老返乡。乡居期间,时值倭寇扰乱中国沿海地区的高峰期,曾组织抗击倭寇。

  • 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

  • 叶森

    (1265—1322)江阴州人,字仲实。累迁盐官州判官,逢大饥,斗粟十千,森办理平粜,全活甚众。调新喻判官,除上高县尹。后调兴国,命未下卒。

  • 刘墉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之风。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工书,尤长小楷,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谥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