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诗词古文>郑露生平

郑露生平介绍

郑露(748年—818年)字恩叟,初名褒,又名灌三,莆田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40年)三月十五日辰时。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举明经进士,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八月初一偕同同祖弟郑庄、郑淑至莆田,在南湖山祖坟侧创建了闽地第一所学堂“湖山书院,开创了莆田文化教育之先河,换来“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人文荟萃局面。由于三先生开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先河,世人尊他们为“南湖三先生”。>>查看郑露的诗词古文

生平

  《南湖郑氏世系》载:“开莆来学”木坊是唐贞元三年(787)岁次巳丑冬,率旨赐金敕建。宋熙宁七年(1074)重修,明嘉靖四十二年(1519)重修,皇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1933年重修。坊中央悬有“恩荣”牌,下横幅书:“倡学先儒唐太府卿首祀乡贤南湖郑露”,右边书:“道承东鲁”,左边书:“学启闽南”。

  “开莆来学”木坊属“文学坊”,坊立在后埭郑露曾孙郑阜后裔聚居的莆田拱辰门(北大门)内龙坡境社,行人通衢之处(今荔城区北大路)、巍峨雄伟,过者仰望。是莆田“文献名邦”的历史见证。有1200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可惜在1966年“文革”初期被毁为平地。

  郑露、郑庄、郑淑定居莆田南山后,得南山湖川之利,以儒业致显,启莆学训弟子,以俗淳民化,文风渐盛。露,《书堂》记述此事:“附凤凰翼,与木石居,和乐兄弟,游玩诗书。”南山风水,露公诗云:“千年松柏问谁栽,荥水长流倡学来;鹤骨龙鳞沦佛海,南湖一鉴映天台。”朱熹游南山,《题南湖书堂》诗云:“倡学功高泽且宏,庄庄奕叶盛云传;三贤文献俨然在,云案薪传夜夜灯。”

  郑露南山兴学时历三十多载,世人谓之“开莆倡学”始祖,他传来中原文化,为莆田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按:郑庄定居十五年后于公元800年迁兴化县,浔阳定居;郑淑定居九年后,于公元791年,迁居仙游县巩桥荷叶山定居。)

  莆田府学孔庙两庑,有举人、进士题名碑二方。碑记为明成化二年进士黄仲昭所作,时在景泰甲申年(1464),记曰:“吾莆科第、昉自唐贞元。林藻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为邑人登士的第一人。迄晚唐五代,已有十余人登进士榜……”追溯渊源,当归“湖山书院”倡学训道的丰功伟绩。

  郑露于贞元十三年(797)五月初一日加封太傅丞相,英国公,时年五十八,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又封露为侯,升为中书舍人。学瑜为吏部左侍郎,是年九月初十到兴化军会二弟一起受封。露卒于宪宗元和十三年(818),享年七十九岁,夫人蔡氏卒于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合葬莆田荔城区壶山宝胜院麓牛眠埔,有包砌双龟碑一通。上镌“唐太府卿郑露公墓”,是荔城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开莆来学”木坊

历史沿革

  “开莆来学”木坊,位于北大路后埭街(今英龙街龙坡社),创建于唐初。为纪念郑露及其庄,淑二弟开创莆田儒学的功绩,邑人曾在莆田城内后埭建起“开莆来学”坊。也有人说:于唐德宗贞元二年(785)春,奉旨敕建。经宋熙宁三年(1070),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清光绪十年(1884)等多次重修,在坊上均有注明。1966年“文革”期间被毁。它还曾经受本地八级大地震,是座抗震古建筑物。

木坊构造规模

  “开莆来学”木坊,是莆田创建最早的坊,三间,十二柱,下接石柱,宽4柱,深3柱,石柱中央两柱高3米,两边两柱高2米,地下扎石基础既宽大且深,地面铺石板,石柱竖立在地面石板上,中央石柱前后有石护柱紧靠包锁,使其加强隐定性。高七米,宽五米,“开莆来学”书写在高3.5至4米的匾额上,好像两面书写一样,两旁各宽1.1米,也有匾额各书四字,中间宽2.5米,除书“开莆来学”外,两旁和下面还有一横小梁,都用小字书写建坊的意义目的。三间的匾额底下,都有枋木托住。“开莆来学”坊名匾额上面正中有一直匾大书二字,其四周向前斜出,饰以木雕花匡,两旁各饰三横三层装饰后,开始逐步用枋木悬出,用鸡搭斗渐向外伸出,共伸出五层,承着坊的屋檐,以托住坊顶屋盖,中门上六个鸡斗两旁小门上各二个鸡斗,一共前十个鸡斗,后也十个鸡斗,从下逐渐向外伸出五层,总共前后一百个鸡斗向外开放,从坊下望上去,像丛盛开的花朵。我年轻时,从涵江首次来莆田投考初中时,走过“开莆来学”坊下,来回地看,真感壮观!印象极深。 莆田人论坛,人才,论坛,新闻,房地产!

  坊屋顶用瓦片铺成,宫殿式,脊头隆起,两端翘些,前后四檐角翘起,两边小门比中门低约1米铺屋盖,也脊头隆起,只向外的脊头翘些,向外的两檐角翘起,远观很雄伟。

猜你喜欢

  • 郑关

    福建闽县人,字公启。师事林鸿。与弟郑阎皆能诗。有《石室遗音》。

  • 王轩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字公远,文宗大和时登进士第。曾为幕府从事。轩颇有才思,少即能诗,尤善题咏。尝游苧萝山,题诗西施石,为人称诵。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上、《太平广记》卷四六一、《诗话总龟》卷四六、《唐诗纪事》卷五〇。《全唐诗》存诗3首。

  • 王铉

    生卒年不详。武后时人。武后长安四年(704)为文林郎时,曾题诗于卫州共城县百门陂。事迹见《金石萃编》卷六五《百门陂碑》。《全唐诗外编》收断句2。

  • 刘邺

    刘邺(?-881年1月24日?),字汉藩,唐朝宰相,官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黄巢之乱中被杀。刘邺生年不详,润州人氏,父刘三复在李德裕在地方上为官时长期担任其幕僚。唐武宗年间,李德裕成为权相,刘三复在他手下官至刑部侍郎。844年,在李德裕命令下,刘三复上了一封表章,而后故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的妻子裴夫人被处死,其时刘从谏的养子也是亲侄子刘稹正在反叛朝廷。上表不久,刘三复病亡。刘三复去世时,刘邺才五六岁,已能背诗,李德裕出于怜爱,带他回家和诸子一同学习。846年,武宗驾崩,皇叔唐宣宗继位,李德裕失势被贬。刘邺失去靠山,在长江、钱塘江地区游荡,作文养活自己。他的写作才能在当地闻名了。

  • 张道洽

    张道洽(1202~1268)字泽民,号实斋,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理宗端平二年(1235)进士。曾从真德秀学。历广州司理参军,景定间为池州佥判,改襄阳府推官。五年卒,年六十四。生平作咏梅诗三百余首。

  • 王行

    (1331—1395)元明间苏州府吴县人,字止仲,号淡如居士,又号半轩,亦号楮园。淹贯经史百家,议论踔厉。元末授徒齐门,与高启、徐贲、张羽等号为十友,又称十才子。富人沈万三延为家塾师。明洪武初,有司延为学官。旋谢去,隐于石湖。赴京探二子,凉国公蓝玉聘于家馆。蓝玉党案发,行父子坐死。能书画,善泼墨山水,有《二王法书辨》,另有《楮园集》、《半轩集》等。

  • 邓文原

    邓文原(公元1258年至1328年),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素履先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又因绵州古属巴西郡,人称邓文原为“邓巴西”。其父早年避兵入杭,遂迁寓浙江杭州,或称杭州人。历官江浙儒学提举、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翰林侍讲学士,卒谥文肃。其政绩卓著,为一代廉吏,其文章出众,也堪称元初文坛泰斗,《元史》有传。著述有《巴西文集》、《内制集》、《素履斋稿》等。

  • 李康

    李康(生卒年不详),字萧远,三国魏中山(今河北定县)人。性耿介,不合流俗。曾作《游山九吟》(今佚),魏明帝十分欣赏,起用为寻阳长,后封陧阳侯。原有集二卷,已佚。今存《运命论》,载《文选》。文中竭力宣扬天命论,但文笔流丽,其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等句,颇著名。事见《文选》李善注引《集林》。

  • 刘弗陵

    (前94—前74)即刘弗陵。西汉皇帝。武帝少子。年幼即位,统治期间,由霍光辅政。承武帝政策,移民屯田,多次出兵击败匈奴、乌桓。始元六年,召开盐铁会议,问民疾苦。在位十三年。

  • 朱巽

    荆门军人,字子权。朱震弟。所学甚富,时号二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