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诗词古文>曹元用生平

曹元用生平介绍

曹元用(1268年—1330年),字子贞。祖籍阳谷阿城(今嘉祥县纸坊镇李村),后迁居汶上。元代大臣,与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并称为“三俊”。元文宗天历二年(1330年)去世,赠正奉大夫、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东平郡公。谥"文献"。有诗文集40卷,名《超然集》。>>查看曹元用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嗜好读书

  曹元用祖籍阿城,后迁居汶上。曹元用天资聪敏,性格开朗,幼好读书,过目不忘,每夜读书,常通宵达旦。父亲怕他因此得病,阻止他,他却用衣蔽住窗子,在房内默读。

  名列三俊

  曹元用开始任镇江路儒学正,期满考核合格,游于京师。翰林承旨阎复,对于各地来的士子很少有称赞的,见到元用,将他所写的文章给曹元用看,曹元用立即指出其中的毛病,阎复认为曹元用是个奇才,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曹元用认为国史院的官员都才不称职,请于测试后录优任用。

  御史台聘他为属官,曹元用不曾学过如何办理公务,但对一些事情却能有明确的判断,御史台的属吏们反而要向他请教。转为中书省右司的属员,与清河的元明善、济南的张养浩,并称为“三俊”。

  后授任应奉翰林文字,又转任礼部主事。在当时历朝皇后死后,还是称其名,没有谥号,曹元用认为:“皇后为天下之母,岂可直接称其名,应加上美好的称号,以发扬其美德。”改任尚书省右司都事,转为员外郎。废除尚书省后,他退居任城,在那里住很久,齐、鲁间士人向他求学的甚多。

  仕途经历

  延祐六年(1319年),授太常礼仪院经历,建议太子硕德八剌亲自参加祭祀之事,精心于礼乐。硕德八剌亲自主持祭祀的礼节、仪仗队、车马、服装等制度,都是他裁定的。原来太庙九代皇帝的灵位分室供奉,但都在一殿之内祭祀。

  元仁宗驾崩后,殿内也无室可以供奉了,便在武宗室之前接了一间供奉。元英宗上京召集礼官讨论此事。曹元用认为,应该建大殿于原殿之前,内设十五室。元英宗认为此议甚好。授曹元用为翰林待制,迁任直学士。

  至治三年(1323)八月,发生铁失刺杀元英宗的事变,叛党赤斤铁木儿突然来到京师,收缴各衙门大印,召两院学士北上。元用一人未去,并声称:“此非常之变,我宁死也不能屈服。”不久,这次政变以失败告终,人们都说曹元用有先见之明。

  尽心尽职

  泰定二年(1325年),朝廷授曹元用为太子赞善,后转为礼部尚书,兼经筵官,又任大朝会的纠仪官,在退朝时号令循序而退,无夺门而出的事情发生。他认为太医、仪凤、教坊等官,不应列入正班,应自成一列。这些建议均被采纳。丞相拟废除科举制,曹元用反对:“国家文治正要用此制度,怎么能废!”有人提出对太庙的祭祀由四季减为冬季,曹元用说:“禴祠尝烝(古四时之祭的代称,禴指最薄一祭、祠为春祭、烝为冬祭、尝为秋祭),是一年四季的祭祀,一个都不能少,这是经典礼仪中十分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因为吝啬钱财而废除利益呢!?”

  泰定三年(1326年)夏,发生日食、地震、星变,也孙铁木儿诏令廷臣商议消灾之策,曹元用提出:避免天灾的办法,是不讲空话,但务实际,也就是实行德政。具体说就是:节省一切不应开支的费用,选拔贤能者为各地守令,抚恤贫民,祭祀天地,禁止佛事,停止不必须的制作以减轻人民负担,慎重地实行赏罚以鼓励和惩罚士民。这些意见都切合实际,清除当时政治中的弊端。他还论及科举取士之法,认为应当革除冒名顶替,严格进行考核,使得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任用。这些意见朝廷都予以肯定。拜为中奉大夫、翰林侍讲学士兼经筵官,参与修纂仁宗、英宗两朝实录。又奉旨纂集甲令为《通制》,把唐朝的《贞观政要》译为蒙古语言。这些书编成后都流行于世。凡朝廷的文告和命令,都是元用起草的。文宗时他起草宽恤之诏,受到也孙铁木儿的称赞,赐金织纹锦。

  天历二年(1329年),曹元用代表皇帝到曲阜孔子庙举行祭祀,回来献上孔子像及所撰的代祀记,元文宗非常高兴。正值太禧宗禋院副使是个缺职,中书省上奏让曹元用担任,元文宗不答应,说:“他是翰林院学士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把他任用在大事情上。”当曹元用去世时,皇帝哀悼很长时间,告诉侍臣说:“曹元用尽忠竭力,现在死了,应当赐赙钞五千缗(一千文)。”又追封为政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东平郡公,谥号文献。

  济宁市太白楼、曲阜孔庙、邹城孟庙,存其撰文碑。

猜你喜欢

  • 余阙

    (1303—1358)元庐州人,字廷心,一字天心,先世为唐兀氏。顺帝元统元年进士,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入为中书刑部主事,以忤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为翰林修撰。至正十二年,任淮西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守安庆,御来犯军,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拜淮南行省左丞。十七年十月,为陈友谅、赵普胜军包围。次年正月,城陷,自刭。谥忠宣。为文有气魄。有《青阳集》。

  • 袁永伸

    袁永伸,字道夫,号九梧。东莞人。明世宗嘉靖十九年(一五四○)举人。民国张其淦《东莞诗录》卷一二有传。

  • 曹组

    曹组,北宋词人。生卒年不详。字元宠。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一说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曾官睿思殿应制,因占对才敏,深得宋徽宗宠幸,奉诏作《艮岳百咏》诗。约于徽宗末年去世。存词36首。曹组的词以"侧艳"和"滑稽下俚"著称,在北宋末曾传唱一时,浅薄无聊者纷纷仿效。但在南宋初却受到有识者的批评,甚至鄙弃。一些词描写其羁旅生活,感受真切,境界颇为深远,无论手法、情韵,都与柳永词有继承关系。

  • 王晞

    (511—581)北齐北海剧人,字叔朗,小名沙弥。王猛六世孙。魏末,官府征召,皆不就。后随高欢,为中外府功曹参军、常山王高演友,深得演器重。文宣帝高洋昏逸,演屡谏,高洋疑为晞所教,髡鞭钳配甲坊,后又得为常山王友。高洋死,废帝高殷立。杨愔等执朝政。高演在鲜卑贵族支持下杀杨愔等,夺帝位,晞实为谋主。孝昭帝高演立,除散骑常侍,兼吏部郎中。后拜太子太傅。后主高纬武平初迁大鸿胪。齐亡,周武帝以为太子谏议大夫。

  • 周去非

    温州永嘉人,字直夫。周行己族孙。孝宗隆兴元年进士。从学于张栻。历试桂林尉、州学教授等。孝宗淳熙五年,著《岭外代答》,记岭外制度方物等颇详。仕至绍兴府通判。

  • 虞谦

    (1366—1427)明镇江府金坛人,字伯益。工诗画。洪武中由国子生擢刑部郎中,出知杭州府。永乐初,召为大理寺少卿。仁宗时为正卿。谳狱必求其平。卒官。有《玉雪斋稿》。

  • 张志规

    张志规(?—一六〇三),字则之。归善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贡生,授福建兴化训导,迁粤西修仁县令,摄永安、荔蒲。崇祯二年卒(又注崇祯十二年卒)。清雍正《归善县志》卷一七有传。

  • 钱应庚

    字南金,松江人。以明经教授。

  • 崔颢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 江湜

    江湜(shí)(1818~1866)清代诗人。字持正,又字弢叔,别署龙湫院行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诸生。三与乡试,皆不第,出为幕友,历山东、福建等省。在京师得亲戚资助,捐得浙江候补县丞。咸丰十年,奔走避兵,忧愤而死。诗宗宋人,多危苦之言。有《伏敔堂诗录》。《吴中先贤谱》苏文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