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诗词古文>余玠生平

余玠生平介绍

余玠(1199年1月6日-1253年),字义夫,号樵隐。金水芳山(今属浙江省开化县)人。南宋名将。宝祐元年(1253年),宋理宗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暴卒于四川。理宗为其辍朝,特赠五官。>>查看余玠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期经历

  余玠幼时家贫,在白鹿洞书院和太学上舍读书,因与茶馆老人发生口角,不慎失手推茶翁致死,脱身出逃襄淮,作长短句一首,投入淮东制置使赵葵幕下。赵葵赞其心怀壮志,把他收留在军中任事。不久即以功补进入副尉,又擢升作监主薄。宋端平三年(1236年)2月,蒙古军侵入蕲、黄、广。余玠应蕲州守臣征召,协助组织军民守城,配合南宋援兵击退蒙古军。宋嘉熙元年(1237年)10月,余玠在赵葵领导下率部应援安丰军杜皋,击溃蒙古军,使淮右得以保全。次年,朝廷论功行赏,余玠进官三秩,被任命为知招信军兼淮东制置司参议官,进工部郎官。

盱眙退敌

  宋嘉熙二年(1238年)9月,蒙古大帅察罕进攻滁州。余玠率精兵应援,大获全胜。宋嘉熙四年(1240年)9月被提升为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淮安州,主持濠州以东、淮河南北一带防务。宋淳祐元年(1241年)秋,蒙古军察罕出兵安徽寿县,余玠率舟师进击察罕军,激战40余天,使蒙古军溃退。凭军功拜大理少卿,升淮东制置副使。

防蜀之战

  宋淳祐三年(蒙古乃马真皇后称制二年,1243年),至宝祐元年(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年),在蒙宋战争中,蜀帅余玠以山城防御抗击蒙古军进攻的作战。

  宋淳祐元年十一月,蒙古窝阔台汗病死,内部纷争汗位,无暇全面部署对南宋大规模战争,南宋王朝得以暂时休整和调整防御部署。宋理宗赵昀命在淮东屡立战功的的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负责四川防务。余玠赴任后,革除弊政,实行轻徭薄赋、整顿军纪、除暴奖贤、广纳贤良、聚小屯为大屯等政策。采纳播州人冉氏兄弟建策,采取依山制骑、以点控面的方略,先后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今四川南充南、苍溪东南、合川东、金堂南)等10余城,并迁郡治于山城。又调整兵力部署,移金州(今陕西安康)戍军于大获;移沔州(今陕西略阳)戍军于青居;移兴元(今陕西汉中)戍军于合州(今合川东钓鱼城),共同防守内水(今涪江、嘉陵江、渠江);移利州戍军于云顶,以备外水(即岷江、沱江)。诸城依山为垒,据险设防,屯兵储粮,训练士卒,经数年建设,逐步建成以重庆为中心,以堡寨控扼江河、要隘的纵深梯次防御体系,边防稍安。六年(蒙古贵由元年),蒙古分兵四道入蜀,余玠继多次战胜蒙古军进攻之后,依靠新建立的山城防御体系,又打退了蒙古军的进攻。宋淳祐十年(蒙古海迷失皇后二年),余玠调集四川各路精锐,誓师北伐。以一部兵向陇蜀边界出击;自率主力,取金牛道向汉中(今属陕西)进发,三战连捷。次年四月,余玠率军号10万进占汉中西之中梁山,潜军烧毁汉中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栈道后,率军围汉中数重,昼夜急攻。蒙古军修复栈道,各路援军会至。余玠久攻不克,兵老师钝,只好撤军。宋淳祐十二年(蒙古蒙哥汗二年),余玠率军击退进攻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四川抗蒙形势日益好转。

抗蒙战争

  余玠在四川,开屯田以备军粮,整顿财赋,申明赏罚。修筑山城和抗蒙有功将士,都得到奖掖。违法的将官,受到惩处。利州都统制王夔凶残跋扈,号称“王夜叉”,不听余玠调度,到处劫掠。余玠依军法斩王夔。经过余玠的整顿,四川驻军声势大振。蒙古军多次自西蜀来侵扰,都被宋军打退。

  余玠守蜀有功,宋淳佑八年(1248年)被任为兵部尚书,拜资政殿学士,仍驻四川。宋淳祐九年(1249年)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宋淳佑十二年(1252年),蒙古汪德臣(汪世显子,汪世显已死)部侵掠成都,围攻嘉定。余玠率部将力战,再次打退蒙古军。余玠抗战获胜,谢方叔却设法迫害余玠。

服毒自杀

  宋宝祐元年(1253年),因与统制姚世安不和,姚世安以宰相谢方叔为援,谢方叔和参知政事徐清叟等向宋理宗诬告,攻击余玠独掌大权,却不知事君之礼。宋理宗听信谗言,召其还朝。余玠知有变故,愤懑成疾。同年7月,余玠在四川被迫服毒自杀。

  余玠死后,宋理宗辍朝,特赠五官。次年,朝廷权奸削去余生前职务并迫害家属和亲信。余玠部下王惟忠,也被诬告潜通蒙古,处死。

家庭成员

  据华埠镇一山《余氏宗谱》载:宋高宗南渡,其先祖椿年举家迁徙至衢之开化,住居金水芳山(即今村头芳林)。庆元戊午年(1198年)十二月辛未,其母巩氏感异梦而生余玠。

  子:余如孙,取“当如孙仲谋”之义,遭论改余师忠,历大理寺丞,为贾似道所杀。

纪念遗址

后世纪念

  余玠薨于重庆。其子余如孙奉旨扶公之柩,安葬于溧阳荆山之原。后来,故乡人民纪念他,为其造衣冠冢,墓址在今太平山风景区横江(岗)山下青蒿村余公林。东边是沧浪书院景区,西边是梅川的源头。为了纪念英雄余玠,当时广济县用余姓作为地名,余川,余蒷由此命名。蜀人得知余玠抱恨而死,又兴建“余玠遗爱碑”及“余公祠”。在其故乡修水县,将余玠列为宋元八贤之一,入“八贤祠”。

人物遗迹

  2010年5月,南宋抗蒙山城体系缔造者余玠(即南宋抗蒙最高军事长官)的帅府所在地在重庆渝中区被发现。位于渝中区望龙门街道的巴县衙门,后该地下考古现场开始发掘。该处小地名叫老鼓楼,按照考古学惯例,这个遗址被命名为老鼓楼遗址。至此,抗蒙山城体系已经完全清楚:核心级的指挥部就是如今发现的老鼓楼衙署;次级为钓鱼城、白帝城、泸州神臂城等;三级有南充苦竹隘等;四级如渝北多功城等。

猜你喜欢

  • 庾肩吾

    庾肩吾(487-551),字子慎,一作慎之。南阳新野(今属河南省)人。世居江陵。初为晋安王国常侍,同刘孝威、徐摛诸人号称“高斋学士”。简文即位,进度支尚书,有集十卷。历仕太子中庶子、进度支尚书、江州剌史等职,封武康县侯。工诗,其诗雕琢辞采,讲究声律。胡应麟称其诗“风神秀相,洞合唐规”。《书品》为其重要的书法论著,文中挑选了以东汉张芝居首的草、隶书家共128人,按品位分高、中、低三等,每等再分上、中、下三级。此书的特点在于不是就每件作品加以品评,而是就每一级集中综合品评,区分优劣。

  • 胡奎

    元明间浙江海宁人,字虚白,号斗南老人。明初以儒征,官宁王府教授。有《斗南老人集》。

  • 佟世南

    字梅岭,清满洲(辽东)人。康熙年间任临贺知县,善填词,长于小令,修辞婉丽,意境幽美,曲折含蓄,词风与纳兰性德相近。著有《东白堂词》、《鲊话》、《附耳书》等。  

  • 祖莹

    东魏范阳遒人,字元珍。祖季真子。少时耽书,常以夜继昼,时号圣小儿。及长,以文学见重。孝文帝时拜太学博士,掌彭城王元协书记。尝语人曰:“文章须自出机杼,自成一家风骨,何能同人共生活也。”后因贪货贿屡受迁谪。孝庄帝末典造金石雅乐,成,迁车骑大将军。孝武帝即位,以太常行礼,得封文安县子。孝静帝天平初,以议迁都功,进伯爵。

  • 邵缉

    南宋诗人、词人。字公序,上元(今江苏南京)人。与邵亢同族(《金陵诗徵》卷五)。徽宗宣和初随父宦寓宣州,四年(一一二二)返乡,李弥逊有文送行(《筠溪集》卷二二《送邵公缉还乡序》)。高宗绍兴中在鄂州,曾献词岳飞,献书朝廷。有《荆溪集》八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事见《金佗续编》卷二八。

  • 陈绎曾

    元处州人,字伯敷,举进士。口吃而精敏,诸经注疏,多能成诵。文辞汪洋浩博,又善真草篆书,与陈旅、程文齐名。累官国子助教。有《文说》、《文筌》等。

  • 宋应星

    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中国明末科学家,字长庚,汉族江右民系,奉新(今属江西)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崇祯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宋应星的著作还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画音归正》、《卮言十种》等,但今已佚失。

  •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 盛彪

    彪字元仁,号虎林,临安人。官至镇江学正。

  • 尤谔

    尤谔,字正言,号静庵,无锡人。务朴先生仲子,景泰庚午举人,除遂安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