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Má

麻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麻婴之后。春秋时齐国有个大夫叫麻婴,其后代子孙以他名字中的麻字命姓,称麻姓。二是以采邑为姓氏。周代时,楚国有熊姓大夫食采于麻(今湖北省麻城),其后代子孙以封邑命姓,称麻姓。

麻姓历史人物有麻秋,后赵太原胡人,官征东将军,筑城驻军,人称麻城,相传性暴戾残忍,连小孩都怕他。麻九筹,宋朝人,有神童之称。他勤奋好学,博通五经,尤精《春秋》,所作之文章精密奇健,诗词工致豪壮。

麻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三十五位。


【源】 ①春秋时齐大夫麻婴之后,见《风俗通》(1,9,12,17,60)。②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麻(故城在今湖北麻城),其后以地为氏,见《姓考》(17,60)。③匈奴人姓。东晋末后赵石季龙之将麻秋,系匈奴人(242)。④金时女真人裴满氏,汉姓为麻(71)。清满州八旗姓萨克达氏,费莫氏等后均有改姓麻者(180,182)。今满族姓(344)。⑤贵州苗族代卡氏,汉姓为麻(116)。⑥土族麻希江氏,汉姓为麻(195)。⑦苗(115,117,135,205)、回(97)、蒙古(344)、壮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上谷(17,21,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浙江、吉林、江苏等地多此姓。三省麻姓约占全国汉族麻姓人口76%。【人】 麻光,汉时御史大夫(21)。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鱼台、平度、平邑、昌乐、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广东之高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蒙、苗、回、壮、土、傈僳、土家、锡伯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引 《风俗通》云: “齐大夫麻婴之后。” 以名为氏。② 《姓氏考略》注引 《姓考》 云: “楚大夫食采於麻,即今麻城,因氏。”此则以邑为氏。③壮族之麻姓,方音为mà,壮语意为“”,可能以狗为图腾的氏族标志,遂以为姓。④傈僳族之麻姓与梓姓同族,出自 “梓扒”。傈僳语“梓扒”,即 “麻氏族” 之意,因其善种麻而得名,后或取其汉意“麻氏族”而以 “”为姓; 或取傈语“梓扒”之首音谐以梓字而为姓。⑤回族之麻姓则与伊斯兰教有关,真主默罕莫德,或译为 “马哈麻”者,信徒亦以马哈麻为名者,入中国者或取“马哈麻”之末音谐以汉字“”而为姓。⑥土族语称麻姓为“麻锡江-孔”,意为拥有一百匹马的人。传说麻锡江人擅长养马。后或取“麻锡江” 之首音谐汉字“”、“” 而为单姓。注③——⑥参见 《中国人的姓名》。

唐代有麻嗣宗,后赐姓李; 后赵有麻秋,太原人,仕石虎,为将军; 金代有麻九畴,易州人; 宋代祥符登科有麻温舒; 又,元丰中有麻中孚,怀州人;明代麻永吉,庆阳人,湖广按察使。

猜你喜欢

  • 松伊里

    读音:Sōngyīlǐ【综】 清正白旗满洲前锋护军张存住之妻为松伊里氏(260)。

  • 苾悉

    读音:bì xī【综】 唐时突厥郁射施大酋有苾悉姓,见《唐书·突厥传》(60,62)。后改为苾氏(62)。历史上突厥族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据《唐书·突厥传》 云: “郁射施大酋有苾悉姓。

  • 永埃

    读音:Yǒng’āi【综】 佤族姓。世居云南西盟岳宋大寨(160)。

  • 纥石烈

    读音:hé shí liè纥石烈曰高。(见《金史·国语解》)▲〈金〉纥石烈延年,大德间平原尹;纥石烈志宁,上京胡塔安人,右丞相。

  • 甲父

    读音:jiǎ fǔ【源】 古诸侯有甲父国,见《姓考》,昌邑(故城在今山东金乡西北)有甲父亭是其封城,后以国为氏(6,7,12,17)。【人】 甲父祖,汉时侍御史(6,7,21)。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

  • 昌濮

    读音:Chāngpú历史上罕见之复姓。《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注引 《大戴礼·帝系》云: “昌意娶於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生颛顼。”

  • 读音:Bèi现行罕见姓氏。今福建之浦城有分布。汉族姓氏。此姓为浦城县公安局提供, 未详其源。 (按: 䔒乃草名,疑其以草名为姓; 又,或为蓓姓分族?)

  • 读音:Bīn【源】见《姓苑》(15,21,62)。【布】江西萍乡(371)、台湾台北(64,68,261)、河南洛阳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河南之郑州、湖北之老河口、广东之新会

  • 嘉穆呼

    读音:Jiāmùhū【源】清满洲八旗姓。世居辉发(23,63,180,260)。【变】亦作〔嘉穆湖〕(180)、〔嘉穆瑚〕(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辉发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 路中

    读音:lù zhōng【源】 ①炎帝参卢之后有路中氏(60,62)。②汉景帝时路中大夫之后,以路中为氏(7,9,12,17,60)。【望】 京兆(17,418)。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