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
【源】 见《姓苑》(21,24)。汉时苦县有颐乡(故城在今河南鹿邑南),以地为氏,见《史记·灌婴传注》(60,62)。【布】北京顺义有此姓。【人】颐炅,隋时象川(四川雅安)人,学于郑译(21,24,62)。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山西之太原等地有分布。汉族、蒙古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史记·灌婴传·注》云: “以乡为氏。汉时苦县(按:其地当在今河南鹿邑县东)有颐乡。”
隋代有颐煚,象川人,与兄灵同学於郑铎。
【源】 见《姓苑》(21,24)。汉时苦县有颐乡(故城在今河南鹿邑南),以地为氏,见《史记·灌婴传注》(60,62)。【布】北京顺义有此姓。【人】颐炅,隋时象川(四川雅安)人,学于郑译(21,24,62)。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山西之太原等地有分布。汉族、蒙古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史记·灌婴传·注》云: “以乡为氏。汉时苦县(按:其地当在今河南鹿邑县东)有颐乡。”
隋代有颐煚,象川人,与兄灵同学於郑铎。
读音:Jiǎngdòng【源】彝族姓。居云南宁蒗(375)。
读音:Ābùhǎ【综】 或出自金时女真人姓阿不罕氏。清镶白旗满洲领催多尔枝之妻为阿布哈氏(260)。金代女真族姓氏。属女真之 “白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金世宗时有阿布哈·德甫,
读音:Luóbā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系峨边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读音:mó【源】见《姓觿》(17)。【望】长沙(17,418)。【布】安徽淮南(362)、江苏武进(314)、四川安县(322)、山东烟台、北京等地均有此姓。【人】模道成,宋时沅州入,宣和庚辰进士,见
读音:Ālǔwēn【源】 元时人姓。系阿儿浑氏之异译。【变】 ①元时杭州路治中道吾,阿鲁温氏,孙浦博,占籍嘉兴魏塘,明初累官起居注,因其名定“浦”为姓(399)。 ②咬童,阿鲁威氏,元时由中
读音:Tóu【源】 见《姓苑》。晋文公之竖头须,头氏或出此,见张澍《姓氏寻源》(60,62,63)。【布】北京、湖北武汉、四川成都等地均有此姓(9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黑龙江之五大连池市、
读音:lǎo chéng【源】 春秋时宋戴公之后有老成氏(60,62)。【人】 老成子,周时贤人(6,12,17)。老成方,春秋时宋大夫,老成子裔孙,著书十篇,言黄老之道(4,6,21)。然《汉书·艺
读音:Duōlàn’gé历史上回纥族姓氏。《姓氏考略》有载。其注“多兰葛”云: “《唐书》: ‘回纥九姓,一曰多览葛。’亦作‘多滥葛’,又作‘多腊葛’ ……以部族为姓氏。”
读音:Hūliándī历史上匈奴族姓氏。《姓氏考略》有载。其注“挛鞮”云: 匈奴单于姓挛鞮氏。见《史记》; 《后汉书》作“虖连鞮”,亦作“虚连鞮。”或作“虚连题”。
读音:zǐ qī【源】 系自姓,春秋时楚平王之子结,字子期,为大司马,死于白公之难,后世以其字为氏(7,12,15,17)。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