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ǔ

禹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自大禹。二是以国为姓,源自妘姓。春秋时有妘姓诸侯国鄅国,其后代子孙以国为姓,后去邑旁为禹,表示亡国,称禹氏。

现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禹姓人分布。

禹姓历史人物有禹之鼎,清画家。尤其擅长画肖像。有《骑牛南还图》《放鹇图》等作品传世。

禹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零七位。


【源】 ①系自姒姓。夏禹支庶之后,见《风俗通》(1,6,7,9,12)。 ②周时鄅国(故城在今山东临沂北),其后以国为氏,后去邑为禹氏(7,15,21,60)。 ③回(176)、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陇西(17,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人】 禹万诚,宋时常州刺史(15,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度、平邑、昌乐,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有分布。汉、回、鲜等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姓姒,夏禹之后也。王僧孺 《百家谱》 云: 兰陵萧道游娶禹氏女; 南唐将禹万诚。望出陇西。” ② 《姓氏考略》 注引 《广韵》云: “鄅子之后,以国为姓,后去 ‘邑’ 为禹。”《姓氏词典》 注“” 引 《姓考》 云: “惠连妘姓之裔,封於鄅,即春秋鄅国,其后为氏。鄅建国於启阳,在今山东临沂县北十五里。则禹或鄅所改,系出妘姓。”

金代有禹显,义胜军节度使; 明代有禹祥,仁寿县知县; 清代有禹之鼎,康熙时名画家。

猜你喜欢

  • 倭哷

    读音:Wōliè【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三派,出齐齐哈尔、乌喇、黑龙江等地(23,63,180,260)。源自金时女真人斡雷(或斡勒)氏。【变】 ①后改为石氏(180)。②亦作〔倭勒〕(72,180,

  • 读音:Fēi【源】 西周古姓(94)。【布】 北京(91)、台湾台中(64,68,261)、河南潢川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太原、临汾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 鈕鈷祿

    读音:Niǔgǔlù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本古代女真族姓氏,原为部落名,遂以部为氏。辽代译作 “敌烈”; 金代译作 “女奚烈”,其汉姓为 “郎”; 元代译作 “亦乞

  • 所諾卓瑪

    读音:Suǒnuòzhuōmǎ【综】 源出不详。台湾台北有此姓(68,261)。

  • 读音:Zī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临汾、灵石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Píng《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据 《五方元音》注云: “以地名为姓氏。, 汉代侯国名。在今山东临朐县东南。” (按: 当即春秋时纪国之郱。)

  • 魚瑟殷

    读音:Yúsèyīn【源】 金时女真人姓,见《高丽史》(71,431)。

  • 秃答

    读音:Tūdá【综】 金时女真一部落,以居秃答水得名,秃答水即松花江下游之都尔河。以部为姓(426)。

  • 萇伯

    读音:cháng bó【源】 系自姬姓。周世卿之后有苌伯氏(8,60)。一说,周大夫苌伯之后,见《姓考》(17)。历史上罕见之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注引 《路史》 云: “周世卿后有苌伯氏。”

  • 读音:Gé【综】 同阁氏。湖北随县、河南桐柏(62)、湖北钟祥(388)、台湾高雄(68,261)、北京等地均有此姓。现行罕见姓氏。今湖北之武昌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姓氏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