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
【源】古潜国在楚地(故城在今安徽潜山),以地为氏(17,60,62)。 【望】临州、雁门(17,60,418)。 【变】亦作〔濳〕(62,418)。 【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人】潜起,宋时朝散大夫,江阴司户(21)。
《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 “以国名为姓氏。‘古潜国在楚地,以地为氏。’ (《姓氏考略》)潜,又作灊,后为楚邑。故城在今安徽霍山县东北三十里。郡望: 临川、雁门。宋有潜敷、潜说友。明有潜玉。”
《汉语大字典》音qián。姑兼收。
【源】古潜国在楚地(故城在今安徽潜山),以地为氏(17,60,62)。 【望】临州、雁门(17,60,418)。 【变】亦作〔濳〕(62,418)。 【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人】潜起,宋时朝散大夫,江阴司户(21)。
《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 “以国名为姓氏。‘古潜国在楚地,以地为氏。’ (《姓氏考略》)潜,又作灊,后为楚邑。故城在今安徽霍山县东北三十里。郡望: 临川、雁门。宋有潜敷、潜说友。明有潜玉。”
《汉语大字典》音qián。姑兼收。
读音:Fànjiāng【综】 系范、姜两单姓合成,祖籍福建宁化,广东陆丰等地(236)。台湾多数县市均有此姓,尤以桃园多此姓,约占全省范姜姓人数81%(64,68,261)。《中国姓氏辞典》 收载。其
读音:Húěrkā《姓氏词典》 据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载。其注云: “满族姓氏。清顺治时镶蓝旗满州副都统锡纳海,姓此氏。”未详其他。
读音:Jī【源】 见《字汇》(86)。䕤,汉置县(故城在今安徽宿县),以地为氏。
读音:Zè/Tzeh Dze【源】 系自朱姓。明末清兵入关,青州府衡王(系明宪宗庶子朱祐楎所封,故城在今山东益都南)子孙逃难至莱芜县境坡庄,改朱为昃氏。昃意为太阳西下坡,系随时制宜,改姓避祸。【布】
读音:Hóng【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福建(92)、山东新泰(359)等地均有此姓。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bǎn shàng【源】 上党屯留(故城在今山西屯留南)人,其先居阪上,因以为氏(6,7,12,60)。【人】 阪上嚣,晋惠帝时殿中将军(7,21)。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
读音:fén mào【源】 系自芈姓。春秋时楚之同姓,即蚡冒(楚王),见《战国策》(15,60,62)。春秋时楚国若敖之孙,姓熊名㫬字棼冒,周平王时继父熊坎为楚君,后因以为氏(91)。【
读音:Tāngpāng【综】 唐武德年时东女国王姓汤滂(7,60)。东女国为唐时西域小国。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姓氏考略》亦收,其据《唐书》注云: “武德时东女国王姓汤
读音:Mǎn【源】 ①系自妫姓。陈胡公满之后,见《风俗通》(1,9,17,21)。周武王封虞舜之裔妫满于陈(故城在今河南淮阳),春秋时灭于楚,史称胡公满。②鲜卑人姓,见《后汉书》(242)。③荆蛮有瞒
读音:qí piàn蠕蠕别部有奇片氏,归中国后改姓奇。(见《魏书·官氏志》)一作奇斤氏。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姓氏词典》俱载; 《中文大字典》亦收,其据《魏书·官氏志》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