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ǒng

【源】 ①永,春秋时楚大夫采邑(即永州,故城在今湖南零陵),因氏(17,60)。亦见《姓苑》(6,9,12,15)。②清时甘肃洮州厅洮州卫著逊族番永鲁劄剌肖,姓永(72)。③清满洲人有此姓,以父之名为氏(180,181)。④新疆锡伯族永妥里氏、莫图里氏,汉姓均为永(201)。⑤景颇族姓。【望】 零陵(17,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永石公,汉时人,见《奇姓通》(21)。永铭,明时广西阳朔人,洪武举人(15,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及阳泉、新疆之塔城、湖北之武昌、老河口、福建之浦城、广西之灌阳、广东之吴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锡伯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姓氏考略》注引 《姓考》 云: “楚大夫采邑,因氏。望出零陵。《列仙传》有永石公。” ② 《姓氏词典》 注引 《希姓录》 云: “滇有此姓。”③锡伯族之永姓,由永托哩氏所改,盖取“永托哩”之首音,谐以汉字“”而为单姓。见《中国人的姓名·锡伯族》。

猜你喜欢

  • 偪陽

    读音:Bīyáng【源】 ①系自芈姓。祝融之裔陆终第4子求言之后封于偪阳(偪音Fú。故城在今山东枣庄南50里),春秋时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4,9,12,17,60)。②系自姬姓。春秋时晋灭妘姓偪阳国

  • 桑邱

    读音:sāng qiū与“桑丘”同。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本地名,“以地为氏”。郑樵注云: “《汉书》 (有)桑邱公,著书五篇; 《姓纂》 云: ‘今下邳有此姓。’”或作“

  • 读音:měng【源】 ①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微子之后(17,60)。一说,宋大夫猛获之后(17,62)。②鄂伦春族玛哈依尔氏,汉姓为猛(190,191)。③明、清时云南顺宁府土知府猛氏,布郎族(253)

  • 读音:yùn楚公族有韵氏。(见《路史》)均字即古韵字,古掌五音之官,以均为氏,后转为韵氏。(见《姓氏寻源》)韵鳌,清源人,永乐庚子科举人。(见《山西通志》)

  • 读音:Jú【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布】 天津塘沽(62)、山东新泰(359)、台湾高雄、台北(64,68,261)、北京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黄骅、山西之左云、

  • 噶爾

    读音:Gáěr【源】 藏族姓。以封地庄园名为姓(170)。古代吐蕃族姓氏。松贊干布当政时,王族有噶尔·芒霞孙囊,曾任大相,不久因罪自杀;又有噶尔·东贊域孙,继任大相。见《中国通史》。或作“

  • 读音:huǎn【源】 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公族之后有㬊氏(8,11,17,60)。【望】 荆州、邱陵(12,17,21),江陵(418)。【布】 唐时荆州多此姓(7,60)。【人】 &#x

  • 读音:Shǎn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临汾,陕西之韩城,辽宁之昌图,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泾县,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回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

  • 徒人

    读音:tú rén【源】 春秋时齐公族有徒人氏,见《姓考》(17,60)。当以官为氏(21,60,62)。【人】 徒人费,春秋时齐人(6,12,17,60)。【它】 宋邓名世认为,“齐有徒人费,《国语

  • 抹颜

    读音:mǒ yán抹颜曰孟。(见《金史·国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