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Kùmén【综】 或为叱门氏之异译(70)。后改为门氏(7,21,27,60),一说改为库氏(62)。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后改为门氏; 《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
读音:zǐ yǐng【源】 春秋时卫灵公之子昭子郢,字子南,其后有子郢氏,见《世本》(4,6,7,17)。公子郢之后已有子南氏,复有子郢氏,此为后代以此别族也(12)。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读音:jiǔ【源】 ①上古神农之师九灵,为九姓之始,见《路史》(60,62)。②商纣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即鬼侯,为纣所杀,其后有九氏,见《姓考》(17,60)。河南洛阳县西南50里有九侯城
读音:Nán【综】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山西汾阳有此姓(278)。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长治、平遥及吕梁地区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新编千家姓》亦收,未详其源。
读音:Fāngzōu【综】 当系方、邹两姓所合成、台湾屏东有此姓(64,68,261)。
读音:Bào鲍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采邑为姓氏,源于姒姓。春秋时杞公子仕宦挤,食采于鲍,其后代遂以“鲍”为姓氏。二是以国名为姓氏,为夏诸侯国鲍国的后代,其后因以国为姓。三是少数民族姓氏
读音:bá yè gù【源】 隋、唐时回纥外九部中,其第四姓为拔曳固氏(17,60,62)。其先为拔也部(60)。【变】亦作〔拔野古〕、〔拔野固〕(17,60)。历史上回纥族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
读音:Yěxiān【源】 非汉族姓,见《姓乛》(17,62)。一说,明时北方瓦剌部可汗也先之后(91)。【变】 一作〔野仙〕(17,62)。【人】 野仙普化,曾任四川廉访使,见《元史》(17,62)。
读音:Wūnà’ěr【综】 清驻防杭州满洲八旗中有乌纳尔氏(256)。
读音:yǔ【源】 ①古有圉国,后为卫大夫食邑(故城在今河南濮阳西北),其后因以为氏,见《姓源》(17)。②春秋时楚大夫圉公阳之后,以邑为氏(7,24,60)。③《周礼》有夏官圉师,为养马者,后以官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