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īng

应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源于姬姓。周武王之子被封于应(今河南平顶山),为应侯,子孙以封国为姓,遂为应氏。二是少数民族姓氏,历史上西域姓氏中有应氏。

应姓发源于河南。晋永嘉之乱后,应姓渡江南下。唐宋两代,应姓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其发展重心已移至南方,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成为其繁衍生息之地。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也已有了应姓人家散居。元代以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都有应姓人家入居,后还迁徙到了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明初,应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湖北等地。如今,应姓尤以浙江、安徽等省为多。

应姓历史人物有应曜,汉初隐士。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拒。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应顺,东汉大臣。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以廉直著称于世。育有十子,皆有才学,极大地壮大了汝南应姓的声名。应劭,东汉人,少时博览群书,因感叹古代典籍流失,于是立志著书。著有《汉官仪》及《礼仪故事》,又撰《风俗通义》记录汉代礼仪及历史地理。应,三国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他的诗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百姓对安居乐业的期盼。

应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七十五位。


周武王封应,其后以国为氏。(见《广韵》)

应氏,侯爵,武王第四子,今汝州叶县故应城是也。(见《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

▲<汉>应顺,南顿人,河南尹。<后周>应用,江南人,书法家。<清>应宝时,浙江永康人,诗人。

猜你喜欢

  • 拉饒時

    读音:Lāráoshí【综】 傈僳族姓。以獐为原始图腾的氏族,汉姓为张(150)。

  • 读音:yún古子爵国,春秋时国小而近楚,若敖父子取焉。后以国为氏。(见《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

  • 尼忽

    读音:Níhū【源】 金时女真人姓,见《高丽史》(71,431)。

  • 读音:Là【源】 ①涝河在陕西户县西南,出终南山涝屽谷上,有沙滩30里。相传,宋、元间腊姓居此,见《拍案惊异记》(63)。②白(138)、傈僳(149)、纳西(224)、东乡等民族均有此姓。【布】 安

  • 读音:shì【源】 ①是、氏古时通用(26),春秋时齐大夫之后(17,60,62)。②北魏时改是云氏为是氏,见《魏书·官氏志》(17,21,60,70,242)。【望】 北海(17,418),吴国(2

  • 叱門

    读音:Chìmén【源】 代北姓(17,27,60)。【变】 ①一作吐门(60,62)。一说,吐门为叱门之讹(70)。②后改为门氏,见《魏书·官氏志》(12,17,27,70)。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后

  • 乞藏

    读音:qǐ zàng【源】 唐时吐蕃青海大酋有乞藏氏,见《唐书·韦皋传》(60,62)。历史上吐蕃族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唐书·韦皋传》注云: “吐蕃青海大酋有乞藏姓。”唐代有乞藏·遮遮

  • 读音:Láo【源】 ①其先居东海劳山(故地在今山东即墨东南60里之海滨),因以为氏,见《姓谱》(11,12,60)。②古有劳民劝相之官,以职为氏(60,62)。③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23)。【望】

  • 瓦開

    读音:Wǎkāi景颇族姓氏。出自 “勒排” 氏。《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 收载,未详其他。

  • 读音:shuǎng【源】 ①少昊(即少皞氏)之司寇曰爽鸠氏,封为诸侯,居齐地爽(故城在今山东临淄),以地为氏(7,60)。亦称爽国,以国为氏(17)。亦见《姓苑》(15,21)。②春秋时宋大夫甫爽文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