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羹
【源】 春秋时附庸小国,在襄城(历史上的西不羹城在今河南襄城东南,羹音郎),其后以国为氏,见《姓考》(17,63)。
《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以国名为姓氏。‘春秋时附庸小国,在襄城(在今河南),后因氏焉。’(《姓考》)” (按: 不羹,《辞源》 音bùláng,其注云: “古地名。羹,láng,不羹城,也叫西不羹。不羹亭,也叫东不羹……地皆在河南,不羹城在襄城县; 不羹亭在定陵,今属舞阳县。” 未注明其为姓。仅录以备考。)
【源】 春秋时附庸小国,在襄城(历史上的西不羹城在今河南襄城东南,羹音郎),其后以国为氏,见《姓考》(17,63)。
《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以国名为姓氏。‘春秋时附庸小国,在襄城(在今河南),后因氏焉。’(《姓考》)” (按: 不羹,《辞源》 音bùláng,其注云: “古地名。羹,láng,不羹城,也叫西不羹。不羹亭,也叫东不羹……地皆在河南,不羹城在襄城县; 不羹亭在定陵,今属舞阳县。” 未注明其为姓。仅录以备考。)
读音:Wūyánqí【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乌喇达呼里(23,63,180,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乌拉、呼达里村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
读音:Shìrén《姓氏词典》 引 《姓解》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Suǒxū《姓氏考略》 有载。当 “斫骨” 氏之误,其注“斫骨”云: “北齐有此姓,斫骨光弁是也。或作‘所胥’、‘研骨’,皆非。”
读音:chí商贤人迟任之后,望出太原。(见《风俗通》)后魏尉迟氏,后改姓迟。(见《魏书·官氏志》)▲<明>迟大成,莱阳人,江都令。<清>迟维坤,聊城知县。
读音:Miào【综】源出不详。今汉、满、蒙(344)等民族均有此姓。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云南之景谷、通海,山西之临汾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哈尼族有此姓。《新编千家
读音:Shēsuǒ现行佤族姓氏。今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有分布。汉意为 “太阳的女儿”。或从汉姓“张”。此姓系西盟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
读音:qìng jì吴公子庆忌之后为氏。(见《元和姓纂》)吴公子庆忌之后。(见《姓苑》)
读音:Héyuèluó【综】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虎尔哈(一作呼尔哈)(23,63,180,260)。【变】 亦作〔和岳络〕(180、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呼尔哈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
读音:Qián【源】 ①古有善御者钳旦。其后有钳氏(26,60)。②系自姬姓。周文王之父王季第四子虔仁之后有钳耳氏,钳耳氏后改为钳氏(17,60,62)。【望】 鲁郡(17,418)。【布】 河北香山
读音:Xiūshì《姓氏词典》 引 《元和姓纂》 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