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隋唐演义

隋唐演义

①十卷一百一十四节。不题撰人。书中第九节至九十八节,同熊大木《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开头数节及九十九节以后,同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实为书商割裂抄录二书而成。因主要部分同《唐书志传通俗演义》,故一般视该书之名为熊氏《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的别题。内容见《唐书志传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该书有明武林精刊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有武林书坊刊本。②清褚人获撰。褚人获字稼轩,又字学稼,号石农,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他擅长写诗作文,尤其熟谙明代稗官野史,一生布衣不仕,交游皆吴中名士。著作除本书外,还有《坚瓠集》七十六卷,及《读史随笔》、《退佳琐录》、《圣贤群辅录》、《续蟹谱》、《鼎甲考》等。《隋唐演义》是在《隋唐志传》、《隋史遗文》、《隋炀帝艳史》等有关故事的基础上,参阅史传,吸取民间故事传说编写而成。全书一百回,叙述了从隋文帝即位伐陈起,到唐明皇从四川返回长安止,共一百七十余年的历史故事。全书的基本情节线索可概括为两条:一是以隋炀帝、朱贵儿及唐明皇、杨贵妃的“两世姻缘”为主线的帝妃宫廷生活;一是描写隋末群雄起兵,秦琼、单雄信、程咬金等英雄人物的传奇经历。通过这些描写,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靡烂的生活,歌颂了“草泽英雄”的勇敢和侠义精神。《隋唐演义》成功地描绘了秦琼、单雄信、程咬金、徐懋功等人的英雄事迹,善于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如秦琼当锏卖马、单雄信受刑等描写,鲜明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小说的另一特色,是它受讲史和话本小说的影响,在情节设计上,不求史料的真实,而是以故事的生动性、趣味性为依归,将“红拂女私奔李靖”、“花木兰替父从军”、“李太白醉草答番书”等传说点缀于全书之中,大大地增添了小说的故事性,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但它把历史上著名的昏君隋炀帝美化为多情的仁德君主,把唐王朝的中衰完全归罪于女人,把历史事件予以轮回报应的阐释,每一回前忠孝节义的枯燥说教等,都是封建糟粕,大大损害了作品的思想价值。《隋唐演义》版本有清回雪草堂刊本、康熙间文盛堂重刻回雪草堂本,乾隆五十八年崇德书院藏板本、嘉庆十年重刊自厚堂藏板本等。现代有1956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56年版本的基础上校正重印。

猜你喜欢

  • 鸿濛室墨刻

    四卷。方玉润书。方玉润字友石。曾官麟游县知县,此帖光绪十六年(1890)刻成。第一卷摹古器铭数十种。第二卷临唐太宗、唐高宗、汉张芝、钟繇、皇象、晋索靖、王羲之、王献之,梁萧子云、沈约、隋僧知果。第三卷

  • 南野堂诗集

    七卷。首一卷。清吴文溥(1738-?)撰。吴文溥,字博如,另号甚多,有淡川、瓜牛舌,小芙蓉山人,苍玉道人等。槜李(今浙江嘉兴)人。其人仕途淹蹇,四十六岁时,逢乾隆六度南巡、曾诏试,献四言诗九章,不久放

  • 丹溪心法

    五卷。元朱震亨(详见《格致余论》)撰,明程充(生卒年不详)校订。程充,字用光,号复春居士,明成化间休宁(今属安徽省)人。此书实为朱震亨弟子戴原礼根据朱氏所述及其有关学术观点编辑而成。明成化中又经程充参

  • 世史积疑

    二卷,旧称为元李士实撰,书前自序中写道“至正七年壬申(1347年)三月朔书。”据考证至正七年为了亥年,非壬申年;而元代亦未闻有李士实其人。惟有明新建(今属江西)人李士实。士实是成化进士,正德年间宁王宸

  • 周易集解

    十七卷。唐李鼎祚(生卒年不详)撰。李鼎祚,资州盘石(今四川资中西北)人。据刘毓崧《通义堂集》卷一引李氏《周易集解》跋云:“明皇幸蜀,鼎祚进《平胡论》,后召为左拾遗。肃宗乾元元年,奏以山川阔远,请割泸、

  • 翼艺典略

    十卷。清萧正发撰。正发字次方,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生卒年及仕履均不详。该书包括《至圣纪》一卷,《诸贤纪》一卷,《二帝三王纪》一卷,《春秋纪》三卷,《战国纪》一卷,《庞纪》三卷,皆诠解四书典故。书名

  • 周易义海撮要

    十二卷。李衡(1100——1178)撰。李衡,字彦平,自号乐庵,两宋之际江都(今江苏扬州南)人。绍兴二年(1132年)进士,为官梗直,专以诚意教化人民。以秘阁修撰致仕。著有《周易义海撮要》、《乐庵遗书

  • 闽学源流

    十六卷。明杨应诏(生卒不详)撰。杨应诏,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人,明嘉靖十年(1531)举人,生平仕履不详。《闽学源流》载“闽学”诸儒事迹,从宋熙宁之杨时到明成化蔡清,共195人。杨时,宋将乐人,学于

  • 诸真元奥集成

    见《诸真玄奥集成》。

  • 韵谱约观

    一卷。清李茂林撰。茂林字竹友,陕西富平人。书刊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书前有潘德隽序,书后有李氏识语,云:“司马温公著内外十六摄二十四图名《切韵指掌》,以示翻切之学。乃后人率求简易,不惟舌齿任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