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说文形声疏证

说文形声疏证

二十八卷。清朱士端撰。参见《说文校定本》。是编乃是《说文校定本》的原稿。在成书过程中,朱氏寓居王引之家中,曾得王念孙指点,且与陈宗彝、汪喜孙、陈辂、俞正燮、臧相、陈潮往复辨难,随之取二徐本加以订正,每日或数字,或十数字,析之入微,时有创获。历时四年而成此编,分卷依《说文》且每卷析上下,凡二十八卷。其间古音分部悉以顾炎武为准,且参以段玉裁之说。而后又从中扩展出《说文校订本》以论形体,论音韵者则不复录,使二者辅翊以行。本书大旨,其序言之颇详:“六书之体,《说文》解特造之字。经典用假借之文,经典行而本字赖以不坠,唯《说文》之功居多。凡引用经典与今本异文,皆其本字。假借字即用本字之音而异其文,解经家往往就假借字望文生训,而本字不详。以六书之例求之,谐声之例,有省声,有古音,有转音;转音之例,有正转,有旁转。欲求谐声,必详通转。如某字下云,从某某声,不本诸古音,不参以通转,类多不得其声。假借之例,借字因而借音,借音又生他字,道有变通,理惟一贯。借字借音,亦分正谐、旁纽、音同、音近,即为叠韵、双声。古人解字,或两字合为一声;异域殊方,或一字有数通转。读若之法,汉读尚有古音,反切所附声韵,不无讹舛。《说文》传刻既多,改窜亦众,籀古篆隶,代有更变。鸟焉鱼鲁,半属传讹。自秦汉而下,碑铭石刻,体例率多假借。偏旁点画,讹舛半由声音。象形会意,形意亦或兼声。或体重文,声音亦取相近。声韵之祖,发源《三百篇》,而《说文》从某某声,究为古之门经。宋郑庠订古音为六部,明三山陈第著《毛诗古音考》,既病宽疏,又多渗漏。逮我朝顾亭林先生定为十部,网罗捃拾,厥功斯伟。后江氏、戴氏渐增部分,逮至近世,有分至二十六部。部分逾繁,古音转阂,经典通假,推测斯难。段氏注《说文》,依字为训,苦心覃思,雅多辨析。然立十七部于谐声,古音间有难通,别为合韵。况多至二十六部,而古人韵缓之说不可通矣。大凡解经之体,就其可通者举之,其不可通者阙之,部分犹不妨繁密。若统计《说文》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谐声之字十居六七,循声按韵,部分益多,诘益甚。沈约《四声谱》成,而古音晦;二徐删订《说文》,而疑义生。或删去‘声’字,或直曰‘非声’,通转不明,古音几废。故《说文》自阳冰改后,继以二徐,多失其旧。然小徐本删去“声”字较少,差胜大徐,顾安得六朝旧本而是正之?戴侗《六书故》间存唐本《说文》,要亦吉光片羽耳。不知六书之旨最重形声,形声实六书之纲纽也。盖韵学至今日,去古益远,言人人殊。当两汉人重经师家法,后之学者专守一家,乌可淆混?抱顾氏之遗编,回狂澜于既倒。徒以客馆萧斋,书无充栋,难资博览,终惭谫陋云尔。”此稿本藏于刘氏食旧德斋。

猜你喜欢

  • 山河舆地考

    十九卷,末一卷。明程禹谟纂。明抄本。卷一总目;卷二历代总图;卷三皇明总图;卷四北直;卷五江南;卷六山西;卷七山东;卷八河南;卷九陕甘;卷十浙江;卷十一江西;卷十二湖广;卷十三四川;卷十四福建;卷十五广

  • 烟艇永怀

    三卷。明龚立本(生卒年不详)撰。立本字渊孟,江苏常熟人。清兵入关后,不食而卒。该书为立本追记,大半皆名贤巨儒,为古今不可磨灭之人。显达者上述游踪,隐论者兼缀行略。发潜阐幽,事皆有据。此书为《烟艇渔笔》

  • 崔东壁行略

    一卷。清陈履和撰。履和清中叶云南人,为著名经学家、史学家崔述(详见《孟子事实录》)门人,刻有崔述遗书88卷。此书所记即崔述事迹,尤详于崔氏任福建罗源、上林知县时的治绩。此书有嘉庆年间刊本。

  • 诗经疏义会通

    二十卷。元朱公迁(生卒年不详)撰。朱公迁,字克升,乐平(今属江西)人。至正年间,曾任婺州、处州教授,晚年病归故里。曾题其室为“高明之所”,学者称为明所先生。著述除《诗经疏义会通》外,还有《四书通旨》、

  • 桐村诗

    九卷。清冯咏(约1736年前后在世)撰。冯咏字夔飏。江西金溪人。姿性英迈,与兄冯谌、弟冯谦并称“三冯”。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官至开州知府。本编一卷为一集,有:一《江汉集》,二《日

  • 海昌备乘

    五十二卷,图一卷,附录二卷。清钱泰吉纂辑。钱泰吉(1791-1863),字辅宜,号警石、深庐,嘉兴人。清代著名经学家、文献学家,对方志学尚有一定研究。曾官达海宁训导二十七年,后主讲安澜书院。泰吉好藏书

  • 重订四书辑释

    四十五卷。元倪士毅撰,明王逢通义。倪士毅字仲宏,歙县(今安徽芜湖)人,生卒年不详。学于陈栎,人称道川先生,隐居不仕。王逢字原夫,号松坞,乐平县(今江西德兴县)人,朱公迁再传弟子。生卒年不详。倪士毅于至

  • 诸子平议续录

    二十卷。清俞樾著,李天根辑。俞樾生平见“广雅释诂疏证拾遗”。俞氏博览群书,所作札记甚多,《诸子平议》辑十五种之札记,另有数十种散见于《俞楼杂纂》、《曲园杂纂》、《著书余料》、《读书余录》等,李天根氏遂

  • 五服释例

    二十卷。清夏燮(详见《校〈汉书〉八表》)撰。书首有燮自序,略言“丧服之旨,莫先正名,名正而后尊亲之杀、伸降之差,礼所由生,义所由起。至尊之服,则父、君、夫所谓三纲者是,至亲之服,则母及妻子昆弟,所谓一

  • 续碑传集

    八十六卷。清末缪荃孙(1844-1919)撰。荃孙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号艺风,江苏江阴人,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官至四品。钱仪吉《碑传集》所收内容止于嘉庆朝,荃孙取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