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玉堂丛语

玉堂丛语

八卷五十四门。明焦竑(1540-1620)撰。焦竑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晚年自号澹园老人。山东日照(一作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人。万历十七年(1589)以进士第一人官翰林修撰。性疏直,遇时事有不可者,就形之言论。政府恶之,因忤权贵谪官福宁州同知,复因事落职,就回到家乡,闭户不出,终身致力于学术事业,活到八十多岁,为明代有名的学者。焦竑与王世贞并称,是李贽的最好的朋友。焦竑博极群书,善为古文,典正训雅,卓然名家,著有《澹园集》、《焦氏类林》、《老子翼》、《庄子翼》和本书。《玉堂丛语》以《焦氏类林》的区分原则来分类,书前有顾起元、郭一鄂和他自己的序。是书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体例,专记明代词林掌故、前言往行,自行谊、文学,至惑溺、仇隙,凡分为五十四类,体制简净,实较何良俊《何氏语林》,梁维枢的《玉剑尊闻》等书为善。且征引赅博,皆注出处,多有未见之书,明代稗黍史资,赖以流传。书中所记如叶淇盐法,纳粟实边开中的制度,周忱在户部尚书任内为了备荒设立济农仓积米囤谷的方法,外戚勋贵庄田增租害民、杨士奇之纵子横暴乡里,以及其他官僚地主之骄奢生活,皆有助于研究明代史事的参考。此书既以翰院词林为主,因之对于明代官修的著述,文臣的事迹,记述的则极为详细,而且较有系统,如对《永乐大典》几个文臣事迹的记述。本书并记载明洪武时命翰林编修马沙亦里哈麻译《天方历书》,又命翰林侍讲火原洁编类《华夷译语》,“以华言译其语,凡天文、地理、人事、物类、服食、器用靡不具载。复令‘元秘史’参考,以切其字,谐其声音。既成诏刊布,自是使臣往来朔漠,皆能得其情”这些事实,于研究《永乐大典》的编纂经过和中外交通的史迹,都很有价值。至于所记词林掌故,文人逸事,反不如有关于文化史迹的资料为可贵。《玉堂丛语》搜集非常广泛,顾起元序云:“《玉堂丛语》若干卷,太史澹园先生以期复笥所贮,词林往哲之行实,仿临川《世说》而起之者也。其官、则自阁部元僚而下逮于侍吕应奉之冗徒;其人,则自鼎甲馆选而旁及于征辟荐举之遗贤;其事,则自德行、政事、文学、言语而微摭于谐诸排抵之卮言;其书,则自金匮、石室、典册、高文而博采于稗官野史之余论,义例精而权量审,闻见博而取舍严。”宛然成为馆阁中人员的一小史书。有万历四十六年戊午曼山馆刻本。上海古籍书店据原版复制,每部八册。

猜你喜欢

  • 圣学大成

    无卷数。清孙钟瑞(生卒年不详)编。钟瑞字子麟,嘉兴(今属浙江省)人。本书收抄杂录明代理学家曹端、金等八十五人论师道讲学之言论,并将他们分为朱罗学派,陆王学派,其用意本善,欲从中调停两派纷争。然而两派各

  • 周易图说述

    四卷。清王宏撰著。宏撰字无畏,一号山史,陕西华阴人,监生,康熙时中举未赴。作者工书善文,精于金石之学,著有《华山志》、《砥斋集》等。此书共四卷,第一卷先言易之本义,作者认为易字本诂为卜筮,简易、不易、

  • 尚书通义

    十四卷。清方葇如(详见《周易通义》)撰。《尚书通义》一书体例,与葇如另书《周易通义》大略相同。即以四书成语诠释经文,而不及文字诂训与考证。大多为附会经义,于解经无甚补益。如《禹贡》“五百里甸服”至“五

  • 左传列国职官

    一卷。清沈淑撰。详见《春秋左传分国土地名》条。

  • 刑统赋

    二卷。宋傅林(生卒年不详)撰。傅林,籍贯不详,约生活于北宋初年,官至律学博士。五代后周显德年间,窦仪等作《刑统》一书,北宋初年颁行。傅林认为《刑统》不便记忆,便写下了《刑统赋》,并自己作了注。《四库全

  • 灵芬馆词

    七卷。清郭麟(1767-1831)著。郭麟字祥伯,号频伽,江苏吴江人。诸生出身,家贫,怀才不遇。客居江淮间,晚居嘉善至终。著有《灵芬馆诗集》、《樗园消夏录》等。郭麟在清代词坛地位很高,可与陈维崧、朱彝

  • 历代宰辅汇考

    八卷。清万斯同(1638-1702)撰。万斯同,字季野,浙江鄞县人。黄宗羲学生,精史学。南明鲁王监国,授户部主事。康熙十七年(1678)拒应博学鸿儒科,次年以布衣与修《明史》,不受俸,不署衔,前后历十

  • 宋高宗真草孝经

    (石刻本)宋高宗御书。绍兴十四年(1144)刻石。先是绍兴十三年御书诸经,有《周易》、《尚书》、《诗经》、《左传》、《中庸》、《论语》、《孟子》,无《孝经》。至十四年七月,诏诸州以御书《孝经》刊石。今

  • 明官制

    五卷。不著撰人名氏。本书备录明代直省各府、州、县文武官员之品秩、职掌,以及各州县道里远近、编户多寡、到任期限。皆取材于《明会典》及《一统志》各书。盖坊间所刊刻,以便仕宦之检阅,实为资料汇编,然有实用价

  • 周易学统

    九卷,清汪宗沂撰。汪宗沂字仲伊,号溲庐处士,光绪进士,曾官山西知县。研精礼经,洞悉乐吕,著述颇丰。作者认为至东汉时《易》经已成残书,后世如程朱所述之易皆残缺不全,有失易旨。故汪氏广辑汉人论易引易之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