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木钟集

木钟集

十一卷。南宋陈埴(生卒年不详)撰。陈埴字器之,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少师事叶适,后从朱熹游学。嘉定进士,以通直郎致仕。晚年以讲学为业,从学者数百人,称“潜室先生”。著有《木钟集》、《禹贡辨》、《洪范解》等书。此书虽以“集”为名,实为作者语录。有《论语》一卷、《孟子》一卷、《六经总论》一卷、《周易》一卷、《尚书》一卷、《毛诗》一卷、《周礼》一卷、《礼记》一卷、《春秋》一卷、《近思杂问》一卷。《史》一卷。其说解《大学》、《中庸》列《礼记》之中,盖当时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虽然撰成,但犹为私家之书,尚未悬于国学,故仍从古本之例。《史》论仅涉及汉唐,是因伊洛之传不以史学为重,为偶然及之,并非专门论述。其体例为先设问,而后答之,故卷首自《序》称其取《礼》”善问者如攻坚木,善待问者如撞钟”义,因以“木钟”为书名。此书独守朱子之学,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根本,天理流行发育万物,人得之而为人之性,物得之而为物之性。人性有“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孟了说的性善,是指人的“本然之性”,人性的至善是共有的,至善的性包括仁、义、礼、智。其中仁是总纲。仁是恻隐之心的根本,恻隐之心是仁的枝叫。人的善恶又受“气质之性”的影响,气有清浊之分。有的人清气多,有的人浊气多,所以有善恶之分。孟子只讲“本然之性”,不论“气质之性”;诸子不说“本然之性”,只论“气质之性”。所以程颢、程颐合而论之,其说既备其理又明义。因此,只有进行内省,人欲净尽,才能使天理流行。此书对汉唐时的历史事件多有评论,强调看史应当寻找“脉理”,不可只依据目下之说。如认为,汉初“任人不任法”,所以选举皆实意,唯贤是用。汉末“任法不任人”,所以选举用私意,弊端丛生。此书原本久佚,明弘治十四年(1501),温州知府邓淮始得旧本重刊。自第五卷至第十一卷,均题作“某卷下”,疑其或各佚其上半卷。但核其所列,则《尚书》始于二《典》,《诗》始于比、兴、赋,《春秋》即于“隐公元年”,《近思杂问》始于“理气”,《史》始于汉,皆不应尚有前文;唯有《周礼》不始于《天官》而始于《府史》,《礼记》不始于《曲礼》而始于《王制》,似有所佚。因此,今本尚可称完帙,仍不失为研究宋代儒学的重要文献。另有苏城汪氏元刻本,《四库全书》本,清温州刊本。

猜你喜欢

  • 兰叶笔存

    无卷数。明释以本(生卒年不详)撰。释以本,字以轩,别号亦已,又号师岳叟,苏州(今江苏苏州市)人。其生平事迹不详。据书中所载天启四年董其昌所记玉玺事,则可推断释以本当在董其昌之后。书中又称:先生每书竟,

  • 槎翁诗集

    八卷。明刘崧(1321-1381)撰。刘崧初名楚,字子高,江西泰和人,元末举于乡。洪武三年(1370)以人材荐,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今北京)按察司副使,后为胡惟庸所恶,坐事谪输作,不久放归。洪武

  • 古今谚

    一卷。宋周守忠(约1208年前后在世)撰。周守忠,字不详,号庵。生卒年及生平均不可考。著有《养生杂纂》、《姬侍类偶》等。《古今谚》是作者在读书过程中,采摘古今俗语,又获得一部分近时常语,很有激发启迪道

  • 图注王叔和脉诀

    见《图注脉诀》。

  •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 春秋绎义

    十四卷。清王曜南撰。曜南字灿文,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省)人。贡生。敦行嗜学,殚心经义,综核汉唐以来注疏,及宋五子书,剖析异同,数十年不辍。著有《礼书条考》、《乐律条考》、《诗经集义》、《毛诗采要》、《禹

  • 禹贡因

    一卷。清沈练撰。沈练字清渠,江苏溧阳人,清代后期学者,道光辛巳(1821年)举人,官安徽绩溪训导。本书杂采众家之说,为之删繁就简,成《禹贡因》一卷。因沈氏纯因循旧说,自己不执一论,故书名“因”。本书体

  • 集仙传

    十五卷。无名氏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录《集仙传》十二卷,题“曾慥撰”,称其书记述岑道愿以下一百六十二人,今《说郛》中载有其文,虽非完帙,但可知与此本《集仙传》体例迥别,说明此本《集仙传》非曾慥所

  • ■仙神隐书

    四卷。明朱权(1378-1418)撰朱权是明太祖第十七子,初封于大宁,自号臞仙,世称宁献王。燕王起兵,他以兵相助,成祖即位,徙封南昌。永乐初年,削藩。遂筑精庐一处,读书鼓瑟其中,日与文士交游。博学多智

  • 说文徐氏新补新附考证

    一卷。清钱大昭撰。参见《说文统释序》。此编为《说文统释》六十卷中的一卷,对大徐新补、新附字一一加以考证。如谓古文“诏”为绍”;《说文》本有“志”字,或写书者误脱;言部‘’从‘魋’得声,则‘魋’字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