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文则

文则

二卷。宋陈骙(1128-1203)撰。陈骙生平详见《南宋馆阁录》辞目。据《太平御览》引挚虞《文章流别论》称:“文章句法,推本六经,兹其权舆也。”刘知几《史通》特出《摸拟》一篇,于貌同心异、貌异心同辨析特精,是又不以句法求六经。陈骙此书卷首有南宋乾道六年(1170)自序。分上、下二卷,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目,共六十二则。书中力主“发于自然”,“以意为主”,“辞有缓有急,有轻有重,皆生乎意”,对“搜摘古语,撰叙公事”则予以反对。要“理周”与“文简”统一,并“以蓄意为工”。但要“言简而不疏,旨深而不晦”。文要“上下相接,若继踵然”和“数人行事”。对章法曰,“载事之文,有上下同日之法”,“载言之文,又有答问”。所论章法修辞是本书较有价值的。认为“文有助辞,犹礼之有傧,乐之有相也。礼无傧不行,乐无相不偕,文无助则不顺”。指出“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和“诗人之用助辞,辞必多用韵”效果不一。还论及了“重复”、“对偶”、“倒语”、“病辞”、“疑辞”、“比喻”等。其尤重“比喻”,称“易之有家,以层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文之作也,可无喻乎”。要“博采经传”,列举了“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本书自明、清以来有多种刊本流传,后《丛书集成初编》亦曾据《宝颜堂秘笈》本收入。有明南临刊本、《唐宋丛书》本、《秘笈》本、《格致丛书》本、《台州丛书》本、《文学津梁》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文则》校点本,与《文章经义》合刊为一。

猜你喜欢

  • 得将斋法帖

    六卷。刻者不著姓名。卷首有“得将斋法帖”卷次等,卷尾有“皇庆二年”(1314)摹勒等字样,均为篆书。“皇庆”是元代仁宗的年号,而丛帖盛刻于宋代,元代极少;况该帖所选书迹皆明代各帖中所有,而明帖中常见误

  • 杜工部集

    二十卷。唐杜甫(712-770)撰。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祖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生于河南巩县。唐初诗人杜审言之孙。年少好学,七岁能诗。开元十八年(7

  • 书传通释

    六卷。明彭勖撰。其生卒年不详,永乐、正统间在世。勖字祖期,又字子期,号昚庵。吉安永丰(今属江西省)人。永乐十三年(1415)举进士,授南雄、建宁二府教授。正统元年(1436)擢为御史,督南畿学政。后改

  • 华严经音义

    二卷。唐代释慧苑(约唐中叶人)撰。慧苑,自叙索隐从师,历十九年之久。他对经译的文字音义颇有建树,能以音训梵言,聊为注疏。所作《华严经音义》,即是对《华严经》音、义两个方面所做出的增补订正,使僧众得以披

  • 重修安徽通志

    三百五十卷,附补遗十卷。清吴坤修等修,何绍基、杨沂孙等纂。吴坤修(1816-1872),字竹庄,江西新建人。监生,从戎积功,官至安徽布政使。好读书,喜为诗,刻有《半庙园丛书》三十种,著有《三耻斋诗集》

  • 益阳县志

    二十五卷首一卷,清姚念杨等修,赵裴哲纂。姚念杨,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曾任益阳县知县。赵裴哲,益阳县人,候选教谕。《益阳县志》同治八年(1869)刻本,共二十五卷首一卷,分为十二门。一,舆地志,为目七

  • 刘昺敦煌实录

    一卷。清汤球辑。《隋书·经籍志》载《敦煌实录》十卷,刘景撰;《旧唐书·经籍志》作二十卷,刘延明撰;《唐书·艺文志》作刘昺撰。刘昺,字彦明(延明),唐人避讳而改为景。陈振孙《书录解题·敦煌新录》目下云:

  • 易经异文释

    六卷。清李富孙撰。此书为作者所著《七经异文释》中的一部。向来易经异文多于其余诸经,因文有古今、通假诸象,加之历代传写之误,致使音、义皆有不同,造成了经文解释中的混乱。李氏此书则旁征博引,因声求义,说明

  • 大易法象通赞

    七卷。元郑滁孙撰。滁孙字景欧,处州(今浙江丽水)人。宋景定间(1260-1264)进士,曾知温州乐清县,迁宗正丞、礼部郎官。入元以后,因推荐而被授予集贤直学士。《元史·儒学传》具载其事迹,可参看。该书

  • 楚石禅师语录

    二十卷。元代释梵琦(生卒年不详)撰。梵琦,俗姓朱,字梵琦、楚石或昙耀。明州象山人。据《补续高僧传》卷十四记载:他还在襁褓中时,有“神僧”抚摩过他头,并说:“此佛日也,他时能照烛昏衢乎”,故人称他为“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