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慕良杂纂

慕良杂纂

四卷。清庄有可(1744-1822)撰。庄有可亦名献可,字大久江苏武进人。诸生。博通诸经传。于《春秋》功力尤深。自言读至二千余遍,能于字数得定岁差法。著有《春秋注解》、《春秋字数义》、《周易集说》等六十二部。此书系作者大量引经据典,以充份的论据阐述自己的义理思想。正如序文所云:“先生恪守庭训,而所进辄过所迨长,益取诸经传,精研义理,参考礼制,句栉字比,求其异同损益之故,使如轨辙之合。浩然无滞于心,然后核诸儒之书,正其是非,而自为之说。”此书内容:卷一,论《春秋》是群书之首,不可不读,要细读,反复读;作者曾读《春秋》二千余遍,深得《春秋》之义理。卷二,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开始,以五行观点解释人类社会,论述古史,一字一句借史阐发义理。卷三,以《周官》之鼎有十二物谈起,涉入与义礼有关之“祭祀”、“服饰”、“车驾”以及“殇”之含义。卷四,内容纷杂,谈及诗歌、《诗经》中之“关关雎鸠”、《说文》中某某字等。此书传世者有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四卷。清庄有可(1744-1822)撰。有可又名献可,字大名,江苏武进(今武进县)人,经学家。诸生,曾客居京城十年,授校中秘书。与张惠言、恽敬、左辅等友善,左辅为其作传,现存集中。有可博通群经,而专攻《春秋》,自称曾读二千余遍,而后诠解、注释。所著说经之书,约有七十种,《春秋》独占三十种。勤学力行,老而弥笃。精研传、疏,曾合集诸儒之书以正其是非,而自作解说,在《易》、《书》、《诗》、《礼》、《春秋》方面都有著述,多达四百余卷。除本书外,重要的还有:《周官指掌》、《春秋注解》、《春秋字数义》、《周易集说》、《毛诗说》、《周官集说》、《礼记集说》等。本书考证群经,多独创见解。尤其新颖的是,认为《诗·风》首篇的题名,不称“雎鸠”,而叫“关雎”,这是因为“关关”是古字,本作“”,“”意犹“两两”,“”字象鸟形,不是鸟鸣声。又“卫徙河南”,认为经传并无明文记载,《左传·闵二年》:“宋桓公以兵逆诸河,宵济”,传意说的是宋师渡河而北,并未说卫国民众渡河而南。因此“漕”、“虚”、“楚邱”,都是卫地,均在河北。证之《春秋》,宋襄公从即位到死,都在卫城楚邱之后,迁帝邱之前,而卫诗有《河广》篇,那么卫未曾渡河可证。认为“鸟鼠同穴”,只是见两山相接,一座象鸟,一座象鼠,并有水源于其中,便以象形而命名。又认为桐柏山,本来当作“同白”,“白”是古“伯”字,“长”的意思,前此本名涂山,大禹治水,会合诸侯,于是改名叫“同白”,读者妄加木旁,并因此称为“桐柏山”,于是把涂山移到现今的定远。认为“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周官》以享先妣,称为追享,那么就是始祖之母,本是无夫而生子。如果始祖还有父亲,那就追不胜追了,无法断定谁为始祖。有可说《春秋》,尤多奇解。如“公伐齐纳子纠”条认为,“子”是未为君时的称呼,“纠”既然书为“子”,当是襄公之子。其时襄公被弑,诸臣想立长君,因此违背与鲁国的盟约而立小白。小白未奉王命,而又弑纠,乃是乱贼,并不仅仅是争权篡位。认为三代置闰一定在十二月之末,这就是《传》所说的“归余于终”。《汉高祖纪》“后九月”,颜监注道:“据《汉书·表》及《史记》,汉末改秦历之前,屡书‘后九月’,则知秦历至汉初,应置闰者。”都安排在岁末,这是还继承了三代的“归余于终”的方法。其论《春秋》之义,尤其完备。但其传上所说“于字数得定岁差法”,却未见其说。书中因求深而有所失误的地方也为数不少。如认为西王母指房后,二南指终南山,即是。书中历诋古文《尚书》、《诗小序》、《周官》、《丧服传》、《尔雅》,对同时好友张惠言的《虞氏易》,也以“拘滞”概之。本书颇开后来疑经风气之先。其自称学者治经,不妨各抒己见,为本书要旨。本书民国十九年由商务印书馆代印,同时还印有《慕良杂著》三卷,第一、二卷考辨论解也多说经之作,第三卷二十二篇是其各种遗书之序,读之可知著者大略。另有活字印本。

猜你喜欢

  • 沈氏四声考

    二卷。清纪昀撰。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年自号石云,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官至协内大学士加太子少保,为《四库全书》总纂官,笔削考核一手删定《全书

  • 禹贡元珠

    一卷。明俞鲲撰。其生卒年不详。鲲字之鹏。嘉兴(今属浙江省)人。明代学者。《禹贡元珠》多取蔡沈传注加以删繁就简,诠释经文字句,于山川地理间有考证,但不甚竟究原委。书末附“九州总歌”、“导山导水歌”、“九

  • 寿梅山房诗存

    一卷。清李谟(?-1871)撰。李谟字禹臣,湖南善化人。咸丰间住长江水师响导营书记。李谟喜为诗,言必称杜甫。其生平颠连困惫,无所发抒,及时事可歌可泣,一寓于诗。故诗多沉郁悲凉之响。五言如卷首古诗,《壬

  • 赵氏铁网珊瑚

    十六卷,明赵琦美得无名氏残稿所编。此旧本题朱存理撰。其末有万历二十八年常熟赵琦美跋,其中称从秦四麟家得书品、画品各四卷,后又借焦篆藏本,卷数较之秦家本为多。用两本互校,增为书品十卷、画品六卷,其先后次

  • 王端毅公奏议

    十五卷。明王恕撰。王恕(1416-1508),陕西三原人。字宗贯,号介庵,晚号石渠。正统进士,历任扬州知府、南京刑部右侍郎、云南巡抚、宁夏巡抚、南京兵部尚书。孝宗时召为吏部尚书。居官历中外五十余年,为

  • 非诗辨妄

    一卷。宋周孚(?-1174)撰。周孚,宋代诗人,字信道,祖籍济南,寓居丹徒(今江苏丹徒县)。七岁通《春秋》,作诗初学陈师道,后学黄庭坚。乾道二年(1166)进士,授真州(今江苏仪征)教授。《宋史·艺文

  • 六朝文絜笺注

    十二卷。清许梿(生卒年不详)编选。许梿字叔夏,号珊林,浙江海宁人。道光年间进士,官江苏粮储道。咸丰年间(1851-1861)去世。许梿精研《说文》及金石文字,自幼喜爱骈文。他从嘉庆十一年(1806)开

  • 太清神鉴

    六卷。旧题后周王朴(生卒年不详)撰。王朴,曾事周世宗为枢密使,博学多智,善于用兵作战,通晓阴阳律法。此书专论相法,疑为宋人托名之作。书前有原序一篇,自述作此书宗旨。相法一脉,自古有之,各家之说,或同或

  • 后梁春秋

    二卷。明姚士粦撰。姚士粦字叔庠,海盐(今属浙江)人,学问奥博、搜罗秦汉以来遗文,撰《秘册江函跋尾》各为考据,具有原委。另有《陆氏易解》、《后梁春秋》、《西魏春秋》等。《后梁春秋》即是记录五代时后梁的历

  • 青藤山人路史

    见《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