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悟真篇注疏

悟真篇注疏

三卷、附直指详说 一卷。宋张伯端(984-1082)撰,宋翁葆光(生卒年不详)注,元戴起宗(生卒年不详)疏。张伯端,后改名张用成,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省天台)人,少为儒生,涉猎儒释道三教典籍,博通星算、医卜、天文、地理等;宋治平年间(1064-1067),在桂林陆诜帐下任职,后随陆诜至成都;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游蜀地,遇真人授以金丹诀,改名张用成,号紫阳山人(见《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撰有《悟真篇》、《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金丹四百字》等。《悟真篇》,又称《紫阳真人悟真篇》。古人修道练丹以求长生,修丹有内外之分。主内丹者,常依丹经道书所述,炼五彩之气,服七耀之光,吐浊纳清,习房中术等,主张吸天地精华,调身中之气;主外丹者,常依丹经方术之语,烧炼五金八石,妄求灵汞真铅,或煮熬草木雪霜之类,妄求灵丹妙药,但都没有成功。张伯端主张修内丹,但他认为丹经所述,多比喻之言,以防传于坏人,所以修丹者必须领悟丹经寓意进行修炼才能成功;如果修丹者“妄有执著、不悟妙法之真”(见张伯端自序)就不会成功。张伯端作《悟真篇》,就是希望修丹者“悟本舍妄以从真”(见张伯端自序)。《悟真篇》一书,以诗歌形式,阐述性命双修之旨,并引佛教坐禅之理,以倡儒释道三教归一之说。内含七言律诗一十六首,以应二八为十六之数,象征上弦月与下弦月相合而存真阴真阳之意;又含绝句六十四首,是按《周易》八八六十四卦之数;五言一首,以象太一真气;续添《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应周天十二月之岁律。又有歌颂诗曲杂言三十六首,以尽达本明性之道。书中丹法,含《阴符经》之理,合《参同契》之旨,总结宋以前内丹理法及方术,寓意于歌咏之中。《悟真篇》一书,对后世金丹派养生家影响极大,宋以后历代丹家都将其与魏伯阳《参同契》同奉为金丹正宗典籍。由于此书写成后只在道教内部传播,所以一般学者很难见到真本,直到元代以后,世人才得见注本。张伯端再传弟子,象川(今属四川雅安)人翁葆光(字渊明,号无名子),因感觉传本《悟真篇》舛谬甚多,注解又多违原意,于是他据陆思成家传《悟真篇》真本,依《阴符经》按“道、法、术”分章之旨,分《悟真篇》为上、中、下三卷,“谓之三乘大法,以应《阴符经》之正义”(见翁葆光《悟真篇序》),并为《悟真篇》作注。翁葆光于《悟真篇》中每首律诗或绝句之下都详加解释,阐述道德性命之妙旨,以明诗词颂曲之寓意。翁葆光注本,对后世影响颇深,但至元代,已有窜乱,曾有薛道光注本传世,后人疑薛道光注本即翁葆光注本。元人戴起宗(字同甫,号空玄子),集庆路(今属南京)人,力辨薛道光注之伪,并为《悟真篇》翁葆光注作疏,阐述翁注未尽之意,而成世传《悟真篇注疏》本。戴起宗之疏,基本保持翁葆光注本的原貌;但也有不同之处,其卷末所收之文,不似张伯端之作,而似翁葆光以后之人所为。然而戴起宗所疏,仍可补翁葆光注本之不足。《四库全书》所收《悟真篇注疏》之后,又附录《直指详说》一卷。《直指详说》,是《悟真直指详说》的简称,而《悟真直指详说》的全称则是《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原题“象川无名子翁葆光述”。此卷是翁葆光注《悟真篇》和戴起宗疏之附录。其中所含《悟真直指说》、《三乘秘要论》、《三乘秘要诗》三篇是翁葆光注《悟真篇》的附录,要旨阐述分《悟真篇》为三卷的旨意;所含《悟真篇注辨》一篇和《金丹法象一篇,是戴起宗疏的附录,前者析辨“薛道光注”之伪;后者释解丹家术语,如“真阴、雌母、雌阴、阴火”(见本书《金丹法象》)等。总之,全书载录《悟真篇》全文及翁葆光注、戴起宗疏及《直指详说》,为后世学者研究金丹之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所以后世养生家和学者都极为推重此书,当今气功界也视其为重要的修身典籍。现存明《道藏》(八卷)本、清《四库全书》本、《道书全集》本、《道藏举要》本等。

猜你喜欢

  • 三诗合编

    三卷。清黄光岳(约1739前后在世)编。黄光岳字硕庐,上高(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金华知县。编有《三诗合编》。此集为光岳辑其乡人关学诗、黄鎡、李坚三人之诗合刻而成,称《

  • 异语

    十九卷。清钱坫撰。钱坫生平见“尔雅古义”。是书依《尔雅》条例,分为十九类,一类为一卷。从群书中辑录方俗语词凡六百六十条。惟仅录原文,未注明出处,不便查考。前有钱坫自序,后有罗振玉跋语。有罗氏玉简斋刊本

  • 寿石斋藏帖

    四卷。清孙铨辑。孙铨字少迂,工书画,善钩摹。曾为成邸刻《怡晋斋帖》此其辑清代名家书,勒成于嘉庆十三年(1808)。第一卷为二十八家,魏文毅、魏敏果、宋协裳、施愚山、宋既庭、沈文恪、汤文正、李石台、笪江

  • 幻影

    见《三刻拍案惊奇》。

  • 嵩山居士集

    五十四卷。宋晁公溯(约1147前后在世)撰。晁公溯字子西,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生卒年不详。进士出身,曾为左迪功郎,知梁山军梁山县尉,涪州军事判官,施州通判,眉州刺史。公溯工文,以雄深雅健著称。王士

  • 剩言

    十四卷。明戴君恩(生卒年不详)撰。戴君恩,字忠甫,一字紫宸,澧州(今湖南省澧县)人。万历三十二年(1553)进十,历工部主事,督修永陵,有功;监军讨平奢酋之叛,历官都御史,巡抚山西,官至四川兵备副使。

  • 游行外国传

    一卷。晋释智猛撰。《隋书·经籍志》今已佚。梁《高僧传》卷三有释智猛传,载晋元兴三年(404),智猛招集(共十五名)出家修人,从长安出发,出阳关,西入流沙,径鄯善、龟兹、于阗等国,在登葱岭时九人退回,至

  • 葛太史集

    五卷。明葛曦(约1598年前后在世)撰。葛曦,字仲明,号凤池,德平(今山东德县一带)人。生卒年不详。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官翰林院检讨。著有《葛太史集》。据崇祯九年(1636年)其侄如麟后序称

  • 古诗笺

    三十二卷。清闻人倓(生卒不详)撰。闻人倓,字讷甫,松江(今上海市)人。此书据王士祯《古诗选》,而为之详加笺注,是一部较好的五、七言古诗选本。王士祯是清初的诗坛盟主,其《古诗选》,意在阐明古今五、七言诗

  • 汇苑详注

    三十六卷。一名《类苑详注》。旧本题明王世贞(详见《异物汇苑》撰。邹善长重订。邹善长不知何人。此书成于万历三年,《明史·艺文志》亦著录。全书共二十七部。书前列所引用的书目,似乎浩博,其实就是采掇唐宋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