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广雅疏证

广雅疏证

二十卷。前十八卷为清王念孙著,后二卷署“引之述”,盖念孙存其子习业之说。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号石臞(又作石渠),江苏高邮县人。清代著名学者,精音韵、文字、训诂之学。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入四库全书馆,任篆隶分校官。累官至永定河道。少受业于休宁戴震。《广雅疏证》外,尚撰《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二卷、《读书杂志》八十二卷、《说文解字校勘记残稿》二卷、《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疏证》若干卷、《别国方言疏证补》一卷、《释大》一卷、《王氏读说文记》等书,均传于世。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号曼卿。念孙子。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讲,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简。少受庭训,精音韵、文字、训诂之学。尚著《经义述闻》十五卷、《经传释词》十卷、《字典考证》三十六卷、《春秋名字解诂》二卷等,均传于世。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曰:“戴门后学,名家甚众,而最能光大其业者,莫如金坛段玉裁、高邮王念孙及念孙子引之,故世称‘戴段二王’焉。”阮元《王石臞先生墓志铭》曰:“先生初从戴东原氏受声音、文字、训诂,遂通《尔雅》、《说文》,皆有撰述矣。继而余姚邵学士晋涵为《尔雅正义》,金坛段玉裁为《说文注》,先生遂不再为之,综其经学,纳入《广雅》,撰《广雅疏证》”(《揅经室续集》)。是书写作始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完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冬。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他又写作了著名的《广雅疏证自序》,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广雅疏证》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对《广雅》的证发阐释,又有超出《广雅》范围者,清焦循《读书三十二赞》谓“高邮王氏,郑许之亚。借张揖书,示人大路”。《疏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对《广雅》做了精审校勘。《广雅疏证·自序》曰:“是书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及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辄复随条补正,详举所由。”二、充实扩展了《广雅》的内容。《疏证》虽然是疏证《广雅》的,但其内容远非《广雅》所能包括,阮元曰:“此乃借张揖之书以纳诸说,实多张揖所未及知者”(《王石臞先生墓志铭》)。三、对《广雅》的错误,及通行之说的错误,时或加以匡正。四、揭示了《广雅》一书的部分体例。五、对《广雅》进行精审的疏通考证。王氏在疏通考证时,广泛搜集书证;对词义之间“相近”“相通”现象加以深刻阐发;并对语词相反为义现象提出新见解,认为反训原于“相反相因”;对连语的性质有所认识,一改前代训诂学者拆骈为单的传统,从语音入手,把双音连语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认识到一个连语往往写法多种,对这类词审音则涣然冰释,泥形则诘屈难通;对某些事物称名的理据进行探索,提出若干很有价值的说法;王氏以声音通训诂,往往破字立训,申明通假关系,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如《释诂》:“轸……,方也。”《疏证》曰:“轸与畛通,与域通。”案:“轸”字,戴、段、姚诸人皆不得其解,至王氏破字立训方得确诂,“轸”为“畛”之借字,“畛”为“井田间陌也”(《说文》),引申为“田界”,再引申为“旁侧”之“方”也。《广韵》中“”“域”同音,“轸”即“畛域”。畛域义为旁侧、边际,故《庄子·秋水篇》云:“泛泛乎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无所畛域”即“无穷”也。《广雅疏证》受到学者的极高赞誉,书还在撰写时,清代著名学者卢文弨就写信给王念孙,计划刊印已成的前几卷。书成之后,更是名满天下,许多人把它比作郦道元的《水经注》,认为《疏证》较《广雅》更有价值。段玉裁《广雅疏证序》云:“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怀祖氏能以三者互求,以六者互求,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己矣。”为《广雅》作注是困难的工作,清桂馥曾经指出:“治《广雅》难于《尔雅》。《尔雅》主释经,多正训;《广雅》博及群书,多异义,一;《尔雅》有孙、郭诸旧说;《广雅》惟曹音,二;《尔雅》为训诂家征引,兼有陆氏《释文》;《广雅》散见者少,无善本可据,三也。此非专且久,不易可了”(《广雅疏义序》)。王氏在困难的情况下,所以取得卓越成绩,除了他个人深厚的学养外,采用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云:“然则诸公曷为能有此成绩耶?一言以蔽之曰:用科学的研究法而已。试细读王氏父子之著述,最能表现此等精神。”梁氏概括其治学之法为六步骤:一曰注意、二曰虚己、三曰立说、四曰搜证、五曰断案、六曰推论。王氏研究方法亦有不足之处,赵振铎《读〈广雅疏证〉》(《中国语文》1979.4)指出其缺点有三:一、术语含混,概念不明;二、缺乏用例,解说尚有不当;三、校勘补正,不尽中肯。《广雅疏证》于嘉庆元年(1796年)完成以后,不久即有刻本问世,先后有家刻、《清经解》、淮南书局、《畿辅丛书》等刊本;又有《四部备要》本,系以家刻本排印;《丛书集成》本,系以《畿辅丛书》本排印;中华书局有1983年影印本,是本据嘉庆年间王氏家刻本,参酌淮南书局和《畿辅丛书》本,由钟宇讯点较,并把王氏《广雅疏证补正》、曹宪《博雅音》附录于后。

猜你喜欢

  • 屈骚指掌

    四卷。清胡文英(生卒年不详)撰。胡文英,字质余,号绳崖,武进(今江苏武进县)人。乾隆三十年(1765)贡生,官直隶高阳县知县。有《吴下方言考》,所著《屈骚指掌》为胡氏多年研究屈赋的专著。卷首有:王鸣盛

  • 真草干字文帖

    一卷。隋僧智永书,宋薛嗣昌刻。薛嗣昌,生平里贯不详。隋僧智永为王羲之七代孙,家传书学,精于书艺,相传曾手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据薛氏之题跋,该帖便是据其中之一传本——“长安崔氏藏本”

  • 何文贞公遗集

    二卷。首一卷,《附录》一卷。清何桂珍(1817-1855)撰。何桂珍字丹畦。云南师宗人。道光年进士。官编修,数抗疏言军事得失。咸丰间出为徽宁池太广道。同治间谥文贞。此集前有方宗诚校刊《何文贞公遗书序》

  • 丹溪先生医书纂要

    见《丹溪纂要》。

  • 群经补义

    五卷。清江永(详见《周礼疑义举要》)撰。此书又名《读书随笔》。原取《易》、《书》、《诗》、《春秋》、《仪礼》、《礼记》、《中庸》、《论语》、《孟子》连同《周礼》共十经随笔诠释,未附杂说,共为十二卷,其

  • 穀梁大义述补阙

    不分卷。民国张慰祖(1874-1922)撰。张慰祖字伯愉,号研贻,江苏吴江人。从著名学者胡玉缙学。入存石学堂,习《穀梁传》。光绪二十三年(1897)取优贡第三,朝考第二,授以教职。河道总督任道熔请他到

  • 南濠居士诗话

    一卷。明都穆(约1514前后在世)撰。都穆字无敬。吴县(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约正德中(1514)前后在世。宏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至礼部主客司郎中,太仆寺少卿。此编刻意论诗,而

  • 中州韵

    见“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 孔子门人考

    ①一卷。清朱彝尊(详见《经义考》)撰。朱氏以受业于孔子者为弟子,受业于弟子者为门人。书中共收孔子门人三十一人,后又附《孟子弟子考》十七人。于诸人事实从略,而详于历代封爵。此书有康熙年间刊《曝书亭全集》

  • 东汉会要

    四十卷。南宋徐天麟(详见《西汉会要》)撰。本书以范晔《后汉书》为本,旁采司马彪《续汉书》、刘珍等《东观汉纪》及《汉杂事》诸书,类分帝系、礼、乐、舆服、文学、历数、封建、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