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天问补注

天问补注

一卷。清毛奇龄(1623-1713)撰。毛奇龄,本名甡,字初晴,后改名为奇龄,字大可,号西河,浙江萧山人。康熙十八年(1679)以廪监生荐举博学鸿儒科,试列二等,授翰林院检讨,任明史馆纂修官。后得疾不复出,著述以终。治经史、音韵学,善散文、诗词,并从事诗词理论批评。一生著述颇丰,有《西河诗话》、《西河词话》、《竟山乐录》等,后人辑有《西河全集》。《天问补注》是他研究《楚辞》的专著。卷首为《总论》,后为正文,共三十四条。体例是先列《天问》原文,再列朱熹《集注》,最后毛氏加以补注。三十四条或句中之词,如“石林”,“玄趾”,或为半句如“鸱龟衔尾”,或为完整句子,如“中央共牧,后何怒”。在《总论》中,作者申明补注原因,在于前说各有不足。继而述说补注的方法、原则。毛氏既同意朱熹《集注》所采取的审慎态度,又不赞成朱氏过于审慎,以致该注的不注,造成一篇之中多处阙疑。最后说明因《天问》“文义不次,又多奇怪之字”(《楚辞章句》),自司马迁至朱熹等人均不能详释,给自己注《天问》所带来的困难。正文称《补注》是因在《楚辞集注》基础上加以补充、更正。此书突出特点之一是广证博引,详加辨析,力求确解。毛氏阅览广泛,知识渊博,引众说加以注释。如“焉有石林”之“石林”,王逸注“石木之林”,朱熹不详为何。《补注》曰:“石林在南方”,广引谢灵运《还旧园诗》,左思《吴都赋》及《海外纪》、《蜀地志》中“石林”一词,加以印证。又如对“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之“顾菟”,朱熹虽引典籍,仍将“顾菟”释为“顾望之菟”,或解为兔之名号,持两可之说。《补注》径称:“‘顾菟’,月中兔名”。并引梁简文《水月诗》,隋袁庆《和炀帝月夜诗》,证明为月中兔名。甚至从语法角度进一步证明顾菟为一个名词。在引梁戴菟《月重轮行》:“从来看顾菟”句评曰:“俚云:‘视顾菟而感气’,于顾上又加一看字,加视字,其可通乎?”考证确实令人置信释疑。闻一多在《天问释天》中,对毛氏此解给予高度评价:“惟毛奇龄以顾菟为月中兔名,庶几无阂于文义。”《天问》为难解释的诗,《补注》不可能无误。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毛氏《补注》“终属臆测之辞,不能一一确证也”则有失公允。版本有清初刊本,吉林大学逸夫图书馆藏。

猜你喜欢

  • 太平府志

    五十卷,清甘汝来纂修。甘汝来(?-1739),字耕道,江西奉新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进士。以教习授知县。雍正间,任吏部主事、广西太平府知府、广西巡抚、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乾隆初,任兵部尚书、吏部尚

  • 浮物

    一卷。明祝允明(1460-1526)撰。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又号枝指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弘治五年(1492)举人,官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通判。祝允明博学善文,工书法,其狂草下笔纵横,于似无规则

  • 春秋道统

    二卷。不著撰人。卷首有乾道八年(1172)晋江傅伯成序,称为刘绚所作。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载刘绚《春秋传》十二卷,“所解明正简切”,而此本只钞撮《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国语》及略采

  • 魏秋浦行述

    一卷。清魏成宪(详见《仁庵自订年谱》)撰,记其父魏银河事迹。银河字星槎,号秋浦,浙江钱塘(今余杭)人。工诗。此书所记大都琐事。有嘉庆年间刊本。

  • 三国疆域志补注

    十九卷。清谢钟英撰。谢钟英,江苏武进县人。他继承师训,写补注十五卷,大事表一卷,疆域表二卷,志疑一卷,共十九卷。因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有缺误,而作此《补注》。《三国疆域志补注》第一卷至第八卷为魏疆域

  • 五经要义

    ① 一卷。清宋翔凤(见《五经通义》)辑。此书《隋志》及《两唐志》俱著录五卷,《隋志》不题撰人名氏,《两唐志》题汉刘向撰。翔凤辑本从《隋志》。所辑各条,除“社必树之以木”、“笏所以记事”、“笏者臣见于君

  • 老子平议

    一卷。清俞樾(1821-1907)撰。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三年(1850)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晚年讲学杭州诂经精舍。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 九华纪胜

    二十三卷。清陈蔚撰。陈蔚,著有《齐山岩洞志》(详见《齐山岩洞志》条)。九华山志,旧有明苏万民、顾元镜、清吴光锡、李灿等人先后所撰数种。陈氏以旧志多有欠缺,故订伪补漏,徵信阙疑,删繁词,益近事,而成此书

  • 松邻诗集

    四卷。《词》二卷。清吴昌绶(1810-1867)撰。吴昌绶生平(详见《松邻文集》)。此集诗词共六卷,本与文别行,刊后始并入松邻遗集。诗凡四卷。吴昌绶写诗酸楚沉痛,如:《断句如酬莫楚生》:“亡书积岁犹心

  • 钟鼎逸事

    一卷。明李文秀撰。李文秀,昆明(今属云南)人,黔宁王沐英府中太监,生卒及事迹不详。《钟鼎逸事》一书主要记述黔宁王沐英逸事,前列祠堂碑记三篇,然后是言行拾遗录十一条,每条之后皆附有李文秀论,书末附唐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