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四分律疏

四分律疏

一卷。唐代释智首(567-635)撰。智首,俗姓皇甫,祖籍安定(今甘肃泾川北),后徙漳滨。初为智旻弟子,后听道洪津律师。玄思历明,通冠群宗。隋定天下,智首随师入关,扶佛教历隋唐两代。在唐初,曾任僧纲。死后,太宗敕令予以国葬。对律部颇有研究。《四分律》原为印度上座部系统法藏部所传戒律,因全书内容分四部分,故有此称。它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佛教戒律,也是唐代律宗所依据的基本典籍。故受到教界学人重视,注解《四分律》的经疏很多,智首的《四分律疏》便是其中之一。智首以北齐律师道云所撰疏解,辨析诸部同异,定其取舍而撰成此疏。该疏原有二十卷,今仅存第九卷,即释四分律卷第十后半段至卷第十二。该律疏在内容上分十科料简,主要有:一配三业,二自作教人不同,三性进之义,四持犯差别,五僧尼差别,六诸部不同,七沙弥时作方便,进受具戒犯不犯义,以及明九十中有九种修相。因道云、道晖、昙随、洪理等所撰律疏早已失传,只有此疏保存至今,故显得尤为珍贵。正如《续四库全书》提要所说:“则斯卷之存,不次沧海之一珠,昆山之片玉”。具有较高史料价值。②二十卷。唐代释法(567-635)撰。法,俗姓李,今河南省安阳县人。师从灵裕,并受学静洪、洪渊、慧林等人。对戒律颇有研究,主阐小乘戒宗,兼收各家所长。此疏先以三要阐发经题,一谓举宗摄教,二知教指归,三释律初题。以二门详论缘体,明受缘有八门科简,受体有四门科简判示第一章经。以如来自知时为序分,从弥时世尊在昆舍离以下为正宗,五百结果以下为流通分。解释正宗,先以五篇七聚方便持,犯四科总解戒相,后以十门别释。在第三卷至第十二卷释二部戒,第十三至十八卷释二十健度,第十九卷后半释流通分和戒律一部分。唐世称此疏为旧疏,将怀素疏为新疏。新旧两疏,遵承传授,各擅专门,对了解唐代佛教界的律学思想及其学说传承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常见载于续藏经。

猜你喜欢

  • 因领录

    一卷。明唐枢(详参《宋学商求》条)撰,其婿吴允恭编。此书专辑唐枢讲学往复书札。词义诞谩,多涉佛理。费攀龙为此书作序称:“初述神体以揭其要,末纪十谛以示其全。”书末吴允恭跋中亦称:“此吾师与门弟子相为应

  • 医林纂要探源

    十卷。清汪绂(1692-1759)撰。汪绂原名烜,字灿人,别号双池。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汪氏自幼十分聪颖,勤奋好学。对星历、地志、乐律、兵制、医卜诸学均有研究。约五十岁后得补邑痒生。著有《药性》、

  • 墙东集

    二十二卷。明王澹(约1619年前后在世)撰。王澹,字澹翁,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以布衣终其身。工曲,著有杂剧《樱桃园》,一作《樱桃梦》,又有传奇《双合》、《金碗》、《紫袍》、《兰佩》等,散

  • 汉宋易学解

    不分卷。清王希尹撰。生平事迹未详。北书首上下经,次上下系辞及说卦、序卦、杂卦。篇首并有法式善序。其易解先讲易象,再及义理,意欲合汉宋诸家于一炉。然作者造诣甚浅,训诂甚疏,其解易多失本意。今存纪氏嘉庆年

  • 经言拾遗

    十四卷。清徐文靖(生平事迹见《禹贡会笺》条)撰。此书成帙时,徐氏年已九十。卷一、二为释卦爻,卷三、四释彖传,卷五六释象传,卷七、八释系辞,卷九释文言,卷十释说卦传,卷十一释序卦传,卷十二释杂卦,卷十三

  • 校正竹书纪年

    二卷。清洪颐煊(1765-1833)撰。颐煊字旌贤,号筠轩,晚号倦舫老人,清浙江临海人。嘉庆拔贡生,入赀为州判,署广东新兴县事。为孙星衍门人。又尝为阮元幕府。好聚书,家藏善本书三万余卷,碑版二千余通,

  • 兰芳录

    二卷。明徐三重(详见《余言》条)撰。此书皆录古人轻世遗荣之事,共二卷,分内、外篇。书首徐三重自序中称:内篇近乎为自己之所得,外篇则稍借助物缘,亦不入世累。但徐三重将曾点的《沂水春风》置于外篇,而将叶梦

  • 叶文庄奏疏

    四十卷。叶盛撰。叶盛(1420-1474),明代昆山(今属江苏)人,字与中,正统乙丑(1445)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土木之变后,协守北京有功,升都给事中,景泰二年(1451)擢山西右参政,天顺二年(1

  • 福宁府志

    四十四卷,首一卷。清李拔等纂修。李拔,字清翘,号峨峰,四川人,乾隆十六年进士。曾任福宁府知府。福宁府志,明曾数修。书皆无存。李拔任知府后,恐故实放失,又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纂成此书。乾隆二十四

  • 宋绍熙本春秋公羊传解诂

    十二卷。汉何休(129-182)撰。何休字邵公,东汉任城樊(今山东济宁境)人,著名经学家,为董仲舒的四传弟子。精研六经,尤其通《公羊春秋》。据《后汉书·儒林传》称何休“质朴讷口,而雅有心思”,曾以列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