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碑帖跋
四卷。明周锡珪编撰。周锡珪,字禹锡,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该书所载均为唐碑,书后还附有五代碑一种。各碑就周锡珪所见,各为题跋。但唐尉迟敬德碑,乃遗不载。他在前人如黄伯思、米芾等人考释的基础上,对有些阁帖真伪又阐述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有的与史不符,有的可供参阅。如论唐钟绍京所节录的《灵飞六甲经》碑帖,认为是玉真公主奉敕检校写,与史不符。又如,考辨肚痛帖为伪作,非张旭书;多宝塔碑为徐浩书,非颜真卿手笔,均为一家之言,别无显证。“四库存目”注为浙江采进本。
四卷。明周锡珪编撰。周锡珪,字禹锡,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该书所载均为唐碑,书后还附有五代碑一种。各碑就周锡珪所见,各为题跋。但唐尉迟敬德碑,乃遗不载。他在前人如黄伯思、米芾等人考释的基础上,对有些阁帖真伪又阐述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有的与史不符,有的可供参阅。如论唐钟绍京所节录的《灵飞六甲经》碑帖,认为是玉真公主奉敕检校写,与史不符。又如,考辨肚痛帖为伪作,非张旭书;多宝塔碑为徐浩书,非颜真卿手笔,均为一家之言,别无显证。“四库存目”注为浙江采进本。
二十五卷。明徐士俊(1602-1681?)撰。徐士俊原名翙,字三有,号野君,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士俊工杂剧,多至六十余种。今存有《洛水丝》、《春波影》各一本,收集在《盛明杂剧》中;另有与汪淇合撰的《
三卷。清吴汝纶(1840-1903年)撰。吴汝纶字贽甫,安徽桐城人,同治进士,官至冀州知州,后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为桐城派的后期代表作家,曾师事曾国藩,与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
六十卷。宋章定(生卒年不详)撰。章定建安(今福建省建瓯)人,生平事迹亦不可考。唯此书二十六卷中载其曾祖元振为建炎中进士,官广东提举常平。此书作于嘉定己已(1209)。书的体例,以姓氏分韵排纂。各序源流
三卷。清张际亮(详见《金台残泪记》)撰。该书为笔记体,记福州歌妓及演艺等事。卷一为“纪由”,叙述闽中乐妓的发展历史,上溯至唐代中叶,止于清道光年间,粗略描绘出了闽中戏曲业的演变情况。卷二为“纪人”,分
八卷。清孙奇逢(详见《读易大旨》)撰。本书为作者晚年移居河南辉县夏峰村时所作,收二百余人,分理学、经济、忠节、清直、方正、武功、隐逸七类,每类一卷,其第八卷为《补遗》和《续补》。所收除忠节类之末附元蔡
一卷。清胡翔瀛撰。翔瀛字峄阳,山东即墨人。康熙时贡生。此书由作者自序,胡氏认为周易六十四卦皆与日常生活相关,是修己治人之道。此书是为家塾训蒙之书,仅取六十四象以示易学之门径,文中间或附有其于洛闽之地的
二卷。明陆采(约1495-1540)撰。陆采,字子元,号天池,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生卒年均不详。少为校官子弟,性豪荡,好远游,不治举业,以善曲擅名。著述有《明珠记》、《南西厢》等多部。《冶城客论》
无卷数。清代学者杨守敬影印,编末有清宣统三年(1911)守敬跋,说原卷旧藏日本人柏本政矩家,守敬从使日本,以宋画《甘泉宫图》、旧拓武梁祠画像及古印、古钱等换得,携归上海,不忍自秘,于是石印以传世。可惜
三卷。别名《连丛》。旧题秦末儒生孔鲋撰,其生卒年不详。孔鲋字子鱼。《汉书·艺文志》作孔甲,或曰甲为鲋字。孔子八世孙。魏相子顺之子。秦并六国,召鲋为鲁国文通君少傅。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议令焚书,孔鲋怕
五卷。清李光地(1642-1718)撰。李光地字晋卿、原庵、号榕村,福建安溪人。康熙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文渊阁大学士。在官以清勤自律,任内曾举荐施琅平定台湾,为陈鹏年辨诬,赞成恢复张伯行官职,救方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