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子西文录

唐子西文录

一卷。旧本题宋强行父(1091-1157)辑。强行父,字幼安。余杭(浙江杭州)人。曾官睦州、宣州通判。本书所载三十五条,皆述所闻唐庚(字子西)论文之语。卷首有绍兴八年(1138)强行父自序称:“宣和元年(1119)罢官京师,眉山唐先生同寓于城东景德僧舍,与同郡关注子东日从之游,退而记之论文之语。更兵火无复存者。子东书来,属余追录,十不省五六,乃为追录云云。”清《四库全书》编撰者考证后认为:“唐庚以张商英罢相之后,坐为商英赋内前行贬惠州。大观五年会赦北归,道卒。大观五年即政和元年(1111),下距宣和元年(1119),庚没九年矣,安得同寓京师?其说殊为可疑。”今据马良春、李福田《中国文学大辞典》,吴海林、李延沛《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及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代名人辞典》载,唐庚生于宋熙宁四年(1071),卒于宋宣和三年(1121)。其卒年比清《四库全书》编撰者考订的大观五年(1111)晚十年。宣和元年为1119年,唐庚仍在世。所以,“同寓京师”之说不无可能。清《四库全书》编撰者又引刘克庄《后村诗话》:“子西诸文皆高,不独诗也。其出稍晚,使及东坡之门,当不在秦、晁之下。”进而断定:“是庚平生未见苏轼。”又谈到本书言及轼者共八条,其中一条称“余雅善东坡”,一条称“东坡赴定武,过京师,馆于城外一园子中,余时年十八,谒之,则与轼甚稔。”清《四库全书》编撰者倾向刘克庄观点,认为“克庄不应如是之舛”。但,据现代资料(诸如上述三种工具书)认定,苏轼生年为1036-1101年。唐庚十八岁时,苏轼五十三岁,均在世。从时间上不能否定唐庚与苏轼交往的可能性,根本谈不上“其出稍晚”。《中国历代名人辞典》载:“他(唐庚)与苏轼相善。”《中国文学大辞典》则更明确说:唐庚“十八岁时曾谒见苏轼”,他“才气甚高,文采风流与苏轼相似。他们都是眉州人,并且都曾贬官惠州,身世也有相似之处。因此,当时人称为‘小东坡’。”并进一步说明:“他既然阿附张商英,以后就很难入东坡之门。”由此看来,清《四库全书》编撰者所做“唐庚平生未见苏轼”的结论并不确实。虽然否定清人的上述考证并不能说明本书即真,但他们藉此做出本书“殆好事者依托为之”的两条主要理由显然都不成立。至于他们谈到的本书“记庚论《史记》、《汉书》一条,与徐度《却扫编》所记庚语同,剽剟之迹显然”之类,亦缺少令人信服的根据:甲、乙两者相同,并不能认定一定是甲剽剟乙,何况《却扫编》为宋人所撰。

猜你喜欢

  • 载道集

    六十卷。清代许焞编。许焞字纯也,海宁(今浙江海宁)人,雍正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此书较为全面地汇集编录了历代诸儒的文章、言论集等内容,全书以性道之学及历代儒家为主。全书开头编录了《大学》及儒家五经一章

  • 检心集

    十四卷。清闵则哲(生卒年仕履不详)撰。闵则哲字睿先,应山(今湖北省应山县)人。《检心集》是闵则哲的一部杂编之作,以语录讲义杂著与杂文参错成书,包括《说书管见》四卷,《又说书》一卷,《订学肤言》二卷,《

  • 包孝肃奏议

    十卷。宋包拯撰。包拯(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防御契丹,历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等职,改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幸大臣,迁

  • 奉先杂仪

    二卷。朝鲜李彦迪撰。李彦迪生卒年未详,字复古,号晦斋,又号紫溪翁,骊州人。《奉先杂仪》根据朱熹《家礼》同时参照司马光《书仪》中的祭礼以及朝鲜民俗加以变通,务从简单易行,写成一部家礼。“奉先”指奉祀先人

  • 焦弱侯问答

    一卷。明焦竑(详见《支谈》条)撰,潘曾纮编。焦竑曾从学于耿定向,又与李贽是好友,因此思想观点也倍受他们的影响,尤其是李贽对焦竑的影响最深。李贽极力诋毁孔子,提出“非孔”的口号,因此焦竑在此书中,便极力

  • 唐国史补

    三卷。唐李肇(详见《翰林志》)撰。原名《国史补》。最早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分上、中、下三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均著录为二卷。清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认为“二”是“三”字之误

  • 石田杂记

    一卷。明沈周(1427-1509)撰。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周为人耿介独立,博极群书,风神萧散,以绘画名于当世,未仕。著有《石田集》、《石田诗集》等。《石田杂记》所

  • 广雅义疏

    二十卷。清钱大昭撰。钱大昭(1744-1813)字晦之,号竹庐,又号可庐,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大昕之弟,比大昕小二十岁,事兄如严师,得其指授,时有两苏之比。淡于仕进,嘉庆元年(1796年)方

  • 集孝经郑注

    一卷。陈鳣(1753-1817)辑。陈鳣字仲鱼,号简庄,又号河庄,浙江海宁人。嘉庆四年(1799)举人。陈鳣博学好古,精训诂学。著述有《声类拾存》、《续唐书》、《石经说》、《简庄缀文》,《松砚斋随笔》

  • 江文通集

    四卷。梁江淹(444-505)撰。江淹生平详见《铜剑赞》条。江淹自序传称,“自少及长,未尝著书,惟集十卷。”考传中所序官所,止于中书侍郎。校以史传,正当建元之初。而永明以后所作,尚不在其内。今旧本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