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集解

周易集解

十七卷。唐李鼎祚(生卒年不详)撰。李鼎祚,资州盘石(今四川资中西北)人。据刘毓崧《通义堂集》卷一引李氏《周易集解》跋云:“明皇幸蜀,鼎祚进《平胡论》,后召为左拾遗。肃宗乾元元年,奏以山川阔远,请割泸、普、渝、合、资、荣等六州界,置昌州,是时仍官左拾遗。尝充内供奉,曾辑梁元帝及陈乐产、唐吕才之书,以推演六壬五行,成《连珠明镜式经》十卷,又名《连珠集》,上之于朝,其事亦在乾元间。代宗登极后,献《周易集解》,其时为秘书省著作郎,仕至殿中侍御史。”《周易集解》,《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十七卷,题为《集注周易》。《中兴书目》、《通考》、李鼎祚《自序》皆称十卷。盖《周易集解》本为十卷,附王弼《周易略例》一卷,别有《索引》六卷,合为十七卷。故称十卷、十七卷皆不为无据。李鼎祚《自序》中说:“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是知此书汇集汉《易》象数派各家注释,贬抑王注孔疏之义理派《易》说。该书所引述的有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玄、韩康伯、刘瓛、何妥、崔憬、沈驎士、卢氏、崔觐、孔颖达、优曼容、姚规、朱仰之、蔡景君等三十五家的观点,其中多数为象数派《易》说。自王弼《周易注》大行,汉《易》象数派著作渐次失传,“隋、唐以前《易》家诸书逸不传者,赖此书犹见其一二。”(《经义考》卷十四引陈振孙)其价值主要在保存了汉《易》资料,而不在于学术思想。此书最早的版本是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朱睦序刊本,有周孝垓刊本,读画斋本,孙星衍巾箱本,《津逮秘书》、《学津讨源丛书》、《秘册汇函》、《雅雨堂丛书》均收录。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易学丛刊》收入。

猜你喜欢

  • 上生集

    八卷。明秦(约1610年前后在世)撰。秦,字日上,一字广斋,江苏无锡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中诸生。上生为其号。此集乃崇祯初其子堈、圬所刻。前四卷为诗,后四卷为文。前有小传称,其长斋绣佛,趺坐焚修。为耽于

  • 诗学质疑

    不分卷。廖平撰。廖平有《易说》已著录。此书与《诗纬新解》、《诗纬搜遗》同为廖氏治诗之作,并有一贯之旨。以往论诗者多以为三百篇无义例可言,以至于十五国风之排列顺序也无定规。廖平独以为诗之次序断非随意连属

  • 三峰传稿

    一卷。清万应隆撰。应隆字道吉,泾县(今属安徽)人。崇祯举人,入清不仕。著有《三峰文集》。该书记明末周泰峙、金声、黄道周、万庚、杨廷枢、万曰吉、万寿祺等人,所记虽较《明史》简略,但颇多轶事,为《明史》所

  • 听雨楼法帖

    ① 四卷。清周於礼(1720-1779)辑。周於礼,字绥远(一字亦园),号立崖,云南嶍峨(峨山彝族自治县)人。乾隆十六年(1752)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周於礼书法以苏轼、米芾为宗,笔势雄伟。除该法帖

  • 东山外记

    二卷。清周骧、刘振麟合撰。周骧字九逸,浙江鄞县人。振麟字轩振,江西安福人。二人俱查继佐门人。此书杂记查继佐行事言论。前有刘振麟序、周骧引言,又有粤东同学较次姓氏五十二人,后有高验恒跋。初刻于康熙五十八

  • 北腔韵类

    见“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 释摩阿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一卷。隋代释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释摩阿般若波罗经觉意三昧》共六章,即第一,辩法相。第二,释觉意三昧名。第三,方便行。第四,明心相。第五,入观门。第六,证相门。辩法相谓心性空

  • 尚书五行传

    一卷。明孙珏录。孙珏认为,伏生的《尚书大传》,引以传《洪范》,班固的《汉书·五行志》也是根据它来考察五行的,“溯其来自纬书,则大禹之文也,纬书独此为完简”,所以孙氏历引《管子》、《淮南子》、《搜神记》

  • 后海堂杂录

    二卷。清王孝泳(生卒年不详)撰。王孝泳字慧音,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诸生,博洽多闻,有才干,历试不售,弃举业游幕,陈鹏年、张大有等都非常器重他。王孝泳著有《后海书堂遗文》。《后海堂杂录》是王孝泳的

  • 潭影轩词

    一卷。清沈宗约(生卒年未详)撰。沈宗约字鹤坪,镇洋(今江苏太仓)人。本书收词约六十余首。中间与曲阜孔昭薰酬和者,亦附孔词于各首之后。所用题目,如百宵烛、百子炮、压岁钱、撑门炭、元宝糕、欢喜桐、万年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