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

三卷。传说东汉魏伯阳(生卒年不详)撰。魏伯阳,一说名翱,字伯阳,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市东)人。据晋葛洪《神仙传》记载,魏伯阳本为高门贵家子弟,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不知。后与三个弟子进山修炼。在山中,先以服后可暂死的毒丹试狗,狗死;再以毒丹试三个弟子是否忠心,只有一人随他服毒丹假死,其他二人怕死,未敢服其药,出山买棺,欲葬死者。二人走后,魏伯阳与弟子及狗先后醒过来,一起入山而去。撰有《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汉代丹经道书很多,仅《参同契》中就谈及有《火记》六百篇。而研究丹经道书者,往往不得要领,误解了丹经道书的意思,甚至妄加解释,害己误人。致使“宦者不仕、农夫失耘、商人弃货、志士家贫”而没有成功的。魏伯阳对此感到很痛心,所以下决心“定录斯文”,参照《金碧古文龙虎上经》,撰《参同契》三篇;又作《补塞遗脱》一篇,以尽纤微。将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融而合一,借《周易》爻象,演丹经之玄奥。强调必须顺从天地阴阳变化进行修炼,才能达到延年益寿、飞举成仙之目的。附以纳甲说、十二消息说和六虚说,论述炼丹的玄理神功及炉鼎、药物、火候等。阐述了如何修炼及修炼时所出现的种种迹象。批判了“世人好小术”、“履斗步罡宿”、“昼夜不卧寐”等错误的修炼方法,以及将不同性质的五金八石等物一起烧炼,希望得到长生不老的丹药等做法。明确指出修丹者由于“不审道浅深”而错误的修炼,致使失业破产,累及妻子受饥贫,甚至还有的人希望长寿,结果夭死短命、暴尸于野。魏伯阳在论述正确的修炼方法及批判错误做法之外,还讲述了自己写此书的方法及怎样阅读此书。他申明自己“写情寄竹帛,恐泄天之符”,所以他“略述其纪纲,枝条见扶疏。”、“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而又“故为乱辞,孔窍其门”。既把重点写出来,又故意将几方面内容相互错杂,使不肖者不易找到关键所在。要求学者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强调只要“审思”、“用意参”,就会“披列枝条,实核可观。”全书论述精辟,寓意幽深。传说此书写成后,魏伯阳将其送给青州徐从事,徐从事则隐名注释此书,桓帝时,又将此书传授给同郡的淳于叔通,这样,此书才得以流传于世。(见彭晓《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序》)。今所见《参同契》已经注不分,明显经过几人之手。后世学者对此书极为推崇。托名为东汉阴长生的唐代人、五代后蜀彭晓、宋代朱熹、陈显微、俞琰等都对此书作过认真的研究与注释。宋代高象先称赞此书说:“金碧龙虎参同契,留为万古丹中王。”由此可知其书影响之深远。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参同契》,或以外丹注释,或以内丹释解。唐以前学者多以外丹解参同契,强调炉火汞铅、五金八石。这不但有违其书本意,实践上也行不通。宋以后学者多以内丹解《参同契》。认为依外丹之说,药非同类不能成宝;然而《参同契》之法,是以神运精气结而为丹。也有人以内外丹混合解之。近代中外学者,大都认为《参同契》所述,既含内丹之旨,又有外丹之意。也有人认为其书原本为外丹之经。关于《参同契》一书的真伪问题,历代学者都进行过考证。历代《参同契》注本及涉及于此的道书,都称魏伯阳为东汉人,认为此书于东汉孝桓帝时流行于世,为世界第一部炼丹专著。但近代有学者考证,认为汉代有《周易参同契》,是为《易纬参同契》,与丹经无关,认为唐五代间道士假托古《周易参同契》之名,造丹经《参同契》,后人又将二书糅合为一,成今本《周易参同契》。虽然众说不一,但都不否认其书的影响作用,实为道家的丹经典籍。由于历史久远,难以见到其书原貌。现存四十余家注本。著名的有彭晓、朱熹、陈显微、俞琰、陈致虚、蒋一彪等家注本。

猜你喜欢

  • 礼记外传

    一卷。唐成伯玙(详见《毛诗指说》条)撰。清张幼伦(生卒不详)注。幼伦吴郡人,事迹均无考。是书仿《白虎通》体例,就古礼制发挥义蕴,各有依据,大致以郑学为宗。而其论“寿过百二十为失归袄怪”,论“五运”涉及

  • 马经通玄方论

    见《司牧马经痊骥通元论》。

  • 五经纂注

    五卷。明代集体编纂,此书《周易》部分题大学士李廷机(?——1616)辑,《书经》题袁宗道(1560——1600)辑,《礼记》题王荁(生卒年不详)辑,《春秋》题萧良有(1550——1602)辑,《诗经》

  • 类编历举三场文选诗义

    八卷。元刘贞仁撰。刘贞仁事迹不详,仅从卷首题名得知。据《元史·选举志》记载,元代科场考试共三场。汉人、南人的第一场是明经经疑二问,经义一道,各治一经。第二场是古赋诏诰章表。第三场是策一道。可见“诗义”

  • 仪礼商

    二卷。《附录》一卷。清万斯太(1633-1683)撰。万斯大字充宗,晚号跛翁,学者称褐夫先生,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师从黄宗羲,一生不务举业,锐志经学,主张“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不悟传注之失,则不

  • 成都文类

    五十卷。宋袁说友(1140-1204)编。说友字起岩,号东塘居士。建安(福建建瓯)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官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后罢相,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著有《东塘集》。《成都文类》原题

  • 孝经

    ① 一卷。清朱轼(1665-1736)撰。朱轼,详见《周易传义合订》条。该书用吴澄考定之本,而略为推衍其义。凡题姓名者,皆澄之原文。自己所加则称“轼案”。书前有自序、梁份序、殷元福序。该书不标目第,自

  • 易学全书

    五十卷。明卓尔康撰,《四库全书》已著录,内容详参十二卷本。此本为稿本,凡五十卷,内容完备。刘思生称此为原稿,较之十二卷本更为珍贵,故录此以备参考。今存稿本。

  • 丧服古今通考

    一卷。清单为札撰。为札,生卒年不详,字伯平,号芙秋,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嘉庆十八年(1813年)拔贡,历官栖霞教谕。著有《春秋述义》、《四书述义》、《读礼札记》、《读经札记》、《韩文一得》、《奉

  • 智囊

    二十八卷。明冯梦龙(1547-1646)撰。冯梦龙,字犹龙,一字耳犹,又自号姑苏词奴、顾曲散人、墨憨子、墨憨斋主人、龙子犹,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和哥哥冯梦桂、弟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在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