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艺堂诗礼七编

六艺堂诗礼七编

十六卷。清丁晏(1794-1875)编。丁晏,字俭卿,一字柘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官内阁中书。少肄业于丽江书院,策问汉魏《易》十五家,晏对万余字。好学深思,笃好郑玄之学,辑有《郑君年谱》。又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六艺堂”,取郑玄之“六艺”,以表达对郑氏的仰慕之意。著有《尚书余论》、《禹贡集释》、《周易述传》、《易经象类》等。详于治乱之理,不杂以空疏无当之辞。于《诗》、《礼》尤为致力,人称道光、咸丰以来能以汉学通宋学者,唯晏一人。丁氏广涉郑玄诸书,郑玄曾对《易》、《书》、《论语》作过注,但原书久佚,只有《诗笺》、《礼注》独存。玄学问渊博,注解经籍兼采今古文,融会各家之说。为两汉传注中最有权威者。丁晏潜心于《诗经》、《周礼》、《仪礼》、《礼记》的研究,以郑注为宗。郑注对毛传多有发挥,孔颖达的注疏于解《传》、《笺》之内容且有参考价值。但也有疏漏及曲解郑意的地方。丁氏博稽各家之说,参互考证,著《毛郑诗释》四卷。汉郑玄《诗谱》、宋欧阳修的《补亡》二书,讹脱较多,内容驳杂。丁氏便根据《正义》,重新编排,著《郑氏诗谱考证》一卷。郑玄精于《三礼》之学,注《仪礼》古今文本。凡从今文不从古文者,则今文大书,古文附注;从古文不从今文者,则古文大书,今文附注。贾公彦和孔颖达之疏因去古较远,多有阙遗。丁氏发前人所未发,疏通考证,以补贾孔之失,著《三礼释注》八传。丁氏精通小学,校刊古籍,具有汉学平易朴实之风,毫无穿凿附会之辞。在清代众多的经学家中,丁氏也毫不逊色。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山东聊城杨以增(1787-1856),搜录丁氏《诗》、《礼》之注,于咸丰年间汇刻成《六艺堂诗礼七编》行世。此书目录:《毛郑诗释》四卷,《郑氏诗谱考证》一卷,《诗考补注》二卷,《诗考补遗》一卷,《周礼释注》二卷,《仪礼释注》二卷,《礼记释注》四卷。

猜你喜欢

  • 字鉴

    五卷。元李文仲(生卒年不详)撰。文仲长州(今江苏吴县)人,自谓“吴郡学生”,其字号、生平无考。这是正字的书,文仲续其从父世英《类韵》之作。世英以为六书之中惟假借难以解说,便撰辑《类韵》二十卷,以字为本

  • 岭南集

    八卷。清杭世骏撰。生平籍里见《道古堂全集》条。是书系诗集。其内容:卷一,辑《酬丁处士饯送江口》、《富春渚用谢康乐韵》等七十三首,附诗七首;卷二、辑《漫与四首》、《胡秀才惠黄独》等三十三首,附诗十三首;

  • 晁氏丛书

    六种,四十一卷。清晁贻端编。曹贻端生平不详,据书后跋语每署“六安晁贻端志于镶红旗官学舍”,可推知当为安徽六安人,任镶红旗官学舍教习。晁氏家族自汉迄明名人著述颇多,晁贻端乃积十余年时间,悉心搜集并详加考

  • 后游桃花源记

    一卷。清陈廷庆撰。陈廷庆,详见《吴兔林日记》。乾隆五十八年(1793)夏,陈廷庆辰州知府任期三年满,归棹星沙,小泊朗江鼎城下,循驿路行,再访桃花源,与贺竹林同游。山僧出迎,导由遇仙桥入,竹香泉韵,琐碎

  • 周易参同契注解

    三卷。明张位(详见《问奇集》)撰。元代以前研究《周易参同契》者,有彭晓、陈显微、陈致虚等道教丹家,也有朱熹、俞琰等学者名流。他们注解《参同契》,或分章、或不分章,或更改篇章次第,都各有所见,也各有传承

  • 西陲总统事略

    十二卷。清松筠修,汪廷楷原辑,祁韵士重编。松筠详见《西藏图说》。汪廷楷,字武庵,曾入伊犁将军松筠幕,协修他志。祁韵士字鹤皋,又字楷庭,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性喜治史,于疆域、山川、形胜、古人爵

  • 青峰存集

    十二卷。明江柏(约1551前后在世)撰。江柏字廷节,号青峰,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光禄寺卿。著有《青峰存集》。是集为其侄江思聪所刻。凡十二卷。卷一为表论,

  • 春明梦余录

    七十卷。明清之际孙承泽(详见《尚书集注》)撰。是编属杂记,所记只限于明代北京。分四个层次,首记建置、形胜、城池、畿甸;次记城防、宫阙、坛庙;再记官署;终记名迹、寺庙、石刻、岩麓、川渠、陵园共计十四门,

  • 刘太史集

    二卷。清刘可毅(1856-1900)撰。刘可毅原名毓麟,字葆真。江苏武进人。光绪进士。散馆授编修。学识渊博,博考诸史,循流讨源,有始有终。尤其熟悉中兴兵事。被黄体芳称谓刘越石、陈同甫一流人物。此集凡二

  • 巴山七种

    二十二卷。清王侃撰。王侃字迟士,西川温江(今属四川省)人,生卒年不详。以贡授州判,不就。著作除本书所收外,尚有《治官记异》、《字通》。《巴山七种》目次为《皇朝冠服志》二卷、《治平要术》一卷、《放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