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二程遗书

二程遗书

二十五卷,附录一卷。宋二程门人所撰。二程,即宋程颢、程颐。程颢(1032-1085),字伯谆;程颐(1033-1107),字正叔,后人称为伊川先生。兄弟二人出身于中等官僚家庭。他们的父亲程珦历任大理寺丞、太中大夫等职。程颢进士出身,历任地方官、监察御史里行等职,屡次批评王安石新政,成为保守派的理论支柱。在哲学上受周敦颐的影响,成为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程颐也是进士出身,初时有官不就,居“处士,,以师事讲学为业,元祐时进宫廷做崇政殿说书。在反对王安石新政的过程中,几经排斥到地方任西京国子监,后被削职为民,“尽毁其书”。他比程颢著述较多,在哲学上是一个客观唯心主观者。二程对宋明时期唯心主义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他们是河南人,传统习惯称他们兄弟的学派为“洛学”。二程的言论和著作,后人编为《二程全书》。包括《二程遗书》、《二程外书》、《明道文集》、《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程氏经说》、《二程粹言》等。《宋史·艺文志》著录的程颢著作只有《中庸义》一卷,著录程颐的著作有十六种。二程唯心主义哲学的最高范畴——理。程颢自称“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上蔡语录》卷上)。早在韩非的《扬权》中,已提出“理”作为哲学范畴,与“道”并题。周敦颐在《通书·理性命》章,张载《正蒙》中也讲气的动静变化之理。这还不是他们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周敦颐的哲学最高范畴是太极,张载的哲学最高范畴是太虚。二程的哲学最高范畴是“理”又称“天理”。“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二程遗书》卷二)又云:“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遗书》卷十八)。这可以看出二程所谓的“理”有下列的特点:第一,理是天下万物要遵循而不可违反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永恒的;第二,理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则,也是社会最高原则。它包括物的理,又包括封建社会的孝、悌、忠、信、君道、子道,都是理所规定的;第三,理早已“客观”地先于事物存在着,人和物“都自这里出去”。只是物不能主动体现它(物不能推),人能主动体现它(人能推)。不论是否通过具体的人和物的体现,万物之理早已先于万物而存在了;第四,一物有一物之理,一物之理又是万物之理。所以才说“万物皆备于我”。是书,为宋二程子门人所记,而朱子又一次重新整理。自程子死后,所传语录颇多,有吕大临、谢良佐、游酢、刘绚等诸家。颇多散乱失次,且各随学者之意,其记录往往不同,程子在时,所传已颇失其真。故朱子《语录》谓:“游录语慢,上蔡语险,刘质夫语简,李端伯语宏肆,冰嘉诸公语絮也。是编成于乾道四年戊子;乃因家藏旧本,复以类访求所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第成为二十五卷。又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一卷。”是书一至十卷是“二程语录”,语下有“明”字的为程颢的话;有“正”字的是程颐的话;没有标明的分不清是谁的话。十一至十四卷是“明道先生语”;十五至二十五卷是“伊川先生语”。是书宗旨说明天理是永恒的。“万物皆备于我,不独人尔,万物皆然,都自这里出去。只是物不能推之。能推之,几时添得一分?不能推之,几时减得一分?百里俱在,平铺放着。几时道尧尽君道,添得君道多?舜尽子道,添得子道多?元来依旧”(《遗书》卷十八)力图混淆自然界与社会现象的质的区别。他们把君臣之道,父子之道也说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万古长存的天理。他们的“天理”其实是社会的理,更具体地说,是封建社会的社会原则。二程著作是经过不断地挖掘、整理逐步完善起来的。因此,在流传中书名、卷数亦有不同,其中个别地方也存在真伪问题。《二程遗书》在流传中也不同,今传本著录的二十五卷,但是黄震在《黄氏日抄》中只著录十七卷,传本《遗书》中《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和《附东见录后》皆在第二卷,而《黄氏日抄》则在第三卷,可见宋时亦有不同卷本流传着。有《四部备要》本。《二程全书》诸本中,明成化本、万历本为善本。六安涂氏本校订了通行诸本中的一些错误,是佳本。有明成化刊本,明嘉靖三十年李中全祐刊本。有《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周易讲义

    ①一卷。清王元启撰。元启字宋贤,号惺斋,浙江嘉兴人,乾隆进士,官至将乐县知县,著有《惺斋杂著》十余种。曾避居鹊山寺中,每研易有得则笔记之,积久成帙。其子王尚珏辑之成书,计说经七十余事,并附录平时所作易

  • 律相感通传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律合注戒本》辞条。《律相感通传》一书,道宣作于唐乾封二年(667)。《法苑珠林》载:“道宣律师乾封二年仲春,逐静修道,遂感冥应。于是律师既承灵属,扶疾笔受,随

  • 鹦鹉媒

    清钱维乔。见《乞食图》条)撰。此剧根据《聊斋志异·阿宝》一节改编而成。是已知最早改编的聊斋故事戏,写才子孙荆与王宝娘的姻缘故事。剧中主人公孙子楚对王宝娘一片痴情,为求与王宝娘亲近,便化神魂前往王宝娘处

  • 建隆寺志略

    十卷。清释昌立纂辑。史椿龄、陈寓泰编次。释昌立,号小支者,道光间建隆寺僧。史椿龄,江都(今江苏省江都县)人,陈寓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建隆,宋太祖开国年号,太祖平李重进于扬州,即在驻地建寺,并以建

  • 翻译御制朋党论

    清世宗宪皇帝御撰。书成于雍正二年(1725年)六月初一,刊为专本颁行。卷末有当时臣下跋语,不著名氏。据国朝(清)宫史书籍门著录有《御制朋党论》一部,注言称“世宗宪皇帝(雍正)御制论一篇,以大公至正为归

  • 四书蒙引

    十五卷。别附一卷。明蔡清(1459-1509)撰。蔡清字介夫,号虚斋,福建晋江人,明代理学家。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曾任江西提学副使等职。学宗朱熹。著有《易经蒙引》、《四书蒙引》。其作此书,初稿

  • 味古斋恽帖

    二卷。清陈墫(生卒年不详)集,陈贯霄勒石,赠与曹载奎。陈墫,字仲尊,又字古衡,号苇汀,别署白堤花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曹载奎,字秋舫,其生平见《怀米山房吉金图》。陈墫工于书画,且鉴择精审,故将自藏

  • 四书笺解

    不分卷。清王夫之(详见《四书考异》)撰。是书盖病讲章时文,曲解混说,迷说学子,因取全书,随意笺释。虽为正讲章时文之谬而作,而体会涵咏,深有所得。谓俗解慎独,或云在致知前,或云在致知后,均错。经云,“致

  • 续修云林寺志

    八卷。清沈彪纂。沈彪,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翰林院编修。灵隐(位今杭州市)为浙江首刹,自韩昌黎始为寺纂志,其后有孙治、吴门徐增修成《灵隐寺志》。清康熙皇帝赐“云林”匾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厉鹗之续修

  • 晃州厅志

    四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俞克振、查惠修,梅峄纂。俞克振,字耕余,浙江海盐人,曾任晃州厅通判。查惠,字介堂,浙江海盐人,曾任晃州厅通判。梅峄,字东山,石门人,举人,曾任晃州厅训导。《晃州厅志》道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