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书目答问

书目答问

不分卷。清张之洞撰。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著名目录学家。同治二年(1863)一甲三名进士,官至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卒后,谥文襄。该书为其督学四川时,令其幕僚缪荃孙等编纂而成。该书分类虽然依四部之旧,却又于经、史、子、集之外另立“丛书”一部,总为五部分类。每部类下虽再分小类,却不标目,仅用“钩乙”符号为区分标志。所著录的书籍,以时代先后为序。只是经部有“群经总义”、史部有“古史”、子部有“周秦诸子”等目,使读者渐识门径。其经部著录,多主东汉经学之说;史部著录,去岁时类,以子部小说类入杂史;子部著录,以杂家入儒家,儒家又分经济、理学、考订;集部著录,存历代名家有传本者。记录版本,不拘泥于宋、元刻本、抄本,而以明、清以来各家校刻善本为主,断自光绪元年(1875)以前。该目因是指导学子读书治学,故所著录之书皆为重要书籍,共二千二百余种。其中,十之三四为“四库全书”所未收,而校本、注本晚于“四库”者更有十之七八,又有一定数量的中外科技图书。五部类之后,又有别录,相互配合,更有利于指导学子读书。书后附录《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列举姓名、籍贯,便于了解清代学术源流。该书目记录刊刻、版本,舛误较多,集部全不载刊本。虽有缺陷和不足,却不失为读古书、治旧学的一部有价值的工具书。传本先有四川原刊本,后有《张文襄公全集》本。民国年间,赵祖铭有校勘记一卷,收“慎始基斋丛书”。

猜你喜欢

  • 熬波图咏

    见《熬波图》。

  • 春秋大义

    无卷数。清张希良撰。希良字石虹,黄安(今湖北红安)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工诗文、明古学,曾督学浙江,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侍郎;还著有《宋史删》、《格物内外编》、《宝宸堂集》等。张希良认为“

  • 忠肃集

    二十卷。宋刘挚(1030-1098)撰。刘挚,字莘老,永静东光(今河北东光县)人。嘉祐四年(1059)进士。任冀州南宫令,有政绩,与李冲、黄莘并称“河朔三令”。王安石提拔他为监察御史里行,但他不附合王

  • 韩诗遗说补

    一卷。清陶方琦撰。陶方琦字子缜,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光绪丙子(1876)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该书为补臧庸《韩诗遗说》而作。陶氏根据诸书及陈乔枞本,既对臧氏本作了校改,又辑录补充其遗漏的部分。所

  • 南海山水人物古迹记

    一卷。元吴莱撰。吴莱(1297-1340),字立夫,本名来凤,浦阳(今浙江浦江)人,延珮间因举进士不第,隐居深山,钻研经史。著有《渊颖吴先生集》、《尚书标说》、《春秋世图变》、《唐律删要》等11种,纂

  • 两晋南北奇谈

    六卷。明主涣撰。涣字时霖,号毅斋,象山(今浙江省象山县)人,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官至御史,著有《墨池手录》三卷,生卒年不详。《两晋南北奇谈》摘录《晋书》以下八史中琐语杂事、汇编成书。现存明刻本

  • 易理寻源

    三卷。清张步骞撰。作者认为“阴阳之理蕴于河图。故羲之画卦,本于河图”,故“说易必溯源于河图而后可。”全书分三卷。卷一论易例本于河图,共十九则。如九六、大小、内外、中正、往来、吉凶、承乘、比应、君子小人

  • 广韵音和急就篇

    一卷。清洪榜撰。洪氏生平见“四声均和表”。洪氏谓辨音以戴东原为最精,《四声均和表》用其例;明等以江氏《四声切韵表》为详,然多牵引古音,所考犹有未尽。乃就《广韵》之次第,为之分析,考其声母,辨其等位,注

  • 则克录

    见《火攻挈要》。

  • 闻喜县志续

    四卷。清陈作哲修,杨秀深纂。陈作哲详见光绪《闻喜县志斠》。此书性质与上两书不同,《闻喜县志斠》乃斠勘闻喜旧志讹误;《闻喜县志补》乃补乾隆三十一年知县李遵唐本之缺载者,追补其后。《闻喜县志续》光绪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