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丁氏声鉴

丁氏声鉴

一卷。清丁显撰。显字问渔,陕西山阳人。是书因李汝珍《音鉴》而作。其大旨则遵李书二十二字,区别唇舌腭齿喉为九声,并三十六母为二十一母:曰见、溪(群)、疑,属腭声;曰端、透(定)、泥,属舌头声;曰帮、滂(并)、明,属重唇声;曰精、清(从)、心(邪),属齿头声;曰照(知)、穿(彻床澄)、审(禅),属正齿声;曰晓(匣)、影(喻),属深浅喉声:曰非(敷)、微,属轻唇声;曰来,属半舌声;曰日,属半齿声。丁氏尚采用方以智之说,分声类为起声(不送气音)、送声(送气音)、收声(擦音、鼻音)等类。韵母分为二十二个大类:一东(冬钟江)、二支(脂之微齐)、三微(灰咍脂)、四鱼(虞模)、五佳(皆灰咍)、六皆(灰咍)、七真(谆臻文欣魂痕)、八文(欣元魂痕)、九寒(桓删山先)、十删(山先)、十一先(山)、十二萧(宵肴豪)、十三歌(戈)、十四歌(戈)、十五麻、十六麻、十七麻、十八阳(唐)、十九阳(唐)、二十庚(耕清青蒸登)、二十一尤(侯幽)、二十二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每一类中分为粗音、细音,丁氏把开齐合撮四呼化为粗、细两类,以与声母的粗、细音配合。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所列韵图称《双声叠韵一贯图》,于横行书眉上标明二十一声母,用见溪疑等字代表,全浊音声母附于相应的清音声母之下,各个字母下面还以符号表明清浊。纵行分二十二格,列二十二韵字,每格之中分列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之字,阴平字位于格子中央,其他四声列于四角。有声无字之处则以〇号表示。丁氏于图后说明云:“右图纵行为双声,横行为叠韵。双声分九部,九部又分为二十一母;叠韵按照平水刘渊诗韵次序而分为二十二韵,等韵又分十八摄,每母均统清浊粗音、细音两行,每字均有阴阳平、上、去、入五音。每行二十二韵,以一字五音计算,每行有一百十音,九部三十六行,统共三千九百六十声……反切识字之法在其中,空谷传声之法在其中,名之曰《双声叠韵一贯图》。”丁氏韵图以入声韵配阳声韵,同时兼配阴声韵。丁氏对入声字的安排,所据的是较近南方的语音。论者谓是书之误有二,一为声母之并合无据、二为韵母之分合不善。此书大约成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之前,盖丁氏序作于是年,丁序云:“显于音韵之学,研究二十余年,音韵之书搜罗近百部,南游吴越,北走燕齐,方音之异,入耳会心,因撰是切韵求是图,为学者指迷。”此编刊入《丁西圃全书》,有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刊本。

猜你喜欢

  • 四书释地辨证

    二卷。清宋翔凤(详见《论语郑注》)撰。是书对阎若璩《释地》之说多所匡正。如“首阳”一条,“天覆地载”一条,“置邮”一条,“君陈”一条,所作辨证均极确当。该书有浮溪精舍本。

  • 联句诗帖

    八卷。清高宗乾隆与群臣联句诗。此联句诗帖各自为首尾,共成八卷,有《四库全书荟要联句》、《千叟宴联句》、《甲辰五经萃室联句》、《西成联句》,以及“洪范九五福之一”的《寿联句》、“洪范九五福之三”的《康宁

  • 正续字学举隅

    二卷。正编龙启瑞与黄虎痴同撰,参见《字学举隅》。续编王维珍(生卒年不详)撰。维珍字颖初,一字席卿,号莲西,一号大井逸人。咸丰进士,官通政司副使。其书首列续辨似,改变正编体例,只辨二字之形似,分韵开列。

  • 攸县志

    五十五卷,首一卷。清王元凯续修,严鸣琦续纂。王元凯,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曾任攸县知县。攸自汉置县,历有明征。志乘创自明初,至万历时已四修。迄清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朱英炽、康熙二十三年(168

  • 词选

    二卷。清张惠言(1761-1802)、张琦(1764-1833)选。张惠言原名一鸣,字皋文,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少时习经学,十四岁即为童子师。嘉庆四年(1799)进士,改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改翰

  • 无求子伤寒类证活人书

    见《类证活人书》。

  • 顾氏音学五书

    三十八卷。清顾炎武(1613-1682)撰。顾炎武字宁人,初名绛,明亡改名炎武,居亭林镇,因号亭林,自署蒋山佣,江苏昆山人。明末诸生。康熙年间,诏举博学宏词,修明史,力辞不就。炎武学识渊博,精于考证,

  • 歧疑韵辨

    五卷。清杜蕙撰。蕙字树亩,江西南丰人。杜氏认为岐韵之字,初学之士往往迷离莫辨,遂摘取兼韵之字,一为之注释。其编次本部平通平则合详两平之义;平通仄则合详平仄互见之义;平仄数韵互见则详合数韵异同之义。训释

  • 书经要义

    六卷。清王建常撰。王建常字仲复,陕西渭南人,生卒年不详。据王钺在其《大学直解》序中所言,知其以明之遗民自居而不肯事清达四十余年,则王建常可能卒于康熙三十年以前。本书对于治历、治水二事论述较详,也较为确

  • 大学疏义

    一卷。元代金履祥撰。履祥(1232-1303)字吉父,世称仁山先生,元代理学家,浙江兰溪人。不仕于元,专心著述。师事何基,何基曾学于朱熹亲传弟子黄干,故而履祥对濂、洛、关、阁之学造诣颇深。著有《通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