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诗词百科>玄奘

玄奘

【生卒】:600—664

【介绍】:

唐代高僧、翻译家。俗姓陈,名袆。通称“三藏法师”。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乡)人。出身儒学世家,备通儒家经典。十三岁出家,游历各地,遍访名师,学习佛教经典。深感各师所说不一,经典译本不全,决心西行求法,以释所惑。太宗贞观元年(627)从长安西行,历尽艰辛,游学南亚各地,访谒名师,探索佛典和婆罗门经典。十四年(640)在印度那烂陀寺主持讲座,蜚声南亚。次年春动身回国,十九年(645)抵达长安,受到太宗召见。玄奘西行往返十九年,旅程五万里,到达一百三十八“国”,带回佛教经典六百五十七部。回国后,他组织译场,先后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从事译经工作,专精夙夜,不堕寸阴,直到逝世前一个月才辍笔。二十年间,共译出大小乘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万字。玄奘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他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身体力行,译文力求切合原作,而又通俗易懂,风格精严凝重,颇具特色。又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西行取经游学所见所闻,涉及这些国家的幅员大小、都城规模、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艺术、语言、文学、货币、国王、宗教等诸多方面,保存了大量的印度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文笔简洁生动,骈散兼行,流畅而雅致,在初唐散文中可称上乘之作。有季羡林等的校注本。其所译经典保存于《大藏经》中。其著作《会宗论》、《制恶见论》、《三身论》等,开创了中国汉传因明传统,原作已佚,今仅存《三类境》、《真唯识量》、《论五种不翻》。《全唐文》存文一卷又九篇。事迹见唐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卷四、《旧唐书》本传,参杨廷福《玄奘年谱》。

【生卒】:602~664

【介绍】: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十三岁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苦研佛法。感于各师说法不一,贞观三年(629)自长安西行至印度,从戒贤学习,被推为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通三藏十德之一,仅次于戒贤。后游学南北印度,声誉日隆。贞观十九年归,主持翻译佛经,并将《老子》及《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并著有《大唐西域记》,记述其西行见闻。乃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法相宗(唯识宗)开山鼻祖。《续高僧传》有传。《全唐诗补编·续拾》收诗5首。

猜你喜欢

  • 初唐诗学著述考

    王梦鸥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年出版。本书为王云五主编《人人文库》之一种,先后对上官仪、元兢、崔融、李峤等人的诗学著作进行了考证、辑校和论述。为研究初唐诗歌和诗学理论必不可少之参考书。

  • 梁肃

    【生卒】:753—793【介绍】:唐代散文家。字敬之,一字宽中。河南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郡望安定(治今甘肃泾川北)。排行二。幼遭安史之乱,上元二年(761)起,避地于吴越间近二十年。大历五年(7

  • 省僜

    【介绍】:五代僧人。一作省澄、文僜。俗姓阮,泉州仙游(今属福建)人。出家本州龙华寺,嗣保福从展。游吴越后归住泉州招庆寺,世称福先招庆和尚。闽王钦重,赐号净修禅师。《祖堂集》、《景德传灯录》有传。《全唐

  • 张柬之集

    文集。唐张柬之撰。《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均著录《张柬之集》十卷。其后未见著录,当已亡佚。《全唐诗》存诗五首,《全唐文》存文四篇,《唐文拾遗》补一篇。

  • 李中玄

    【介绍】:见李郃。

  • 伤乱

    【介绍】:韩偓作。诗感叹唐末战乱频仍,国势衰颓。前四句因景起兴,写景而又不纯写景,花根、花影、花枝,连用几个重叠字眼,从节奏上就给人一种急促之感,乱离景象跃然纸上。后四句用铺陈手法,写出战乱不断。友朋

  • 青楼曲二首

    【介绍】:王昌龄作。第一首写皇家军队凯旋的场景。第二首写夫婿拜侯的荣耀。杨慎曰:“此诗咏游侠恩幸。有如此之夫,有如此之妇,含讽感时,意在言表。”(《升庵诗话》卷六)潘德舆曰:“此诗二首,极写富贵景色,

  • 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介绍】:刘禹锡《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诗句。牛相公,即牛僧孺。二句写南庄初夏优美景色。云似雪,草如烟,正是醉眼朦胧所见佳景。王夫之誉为“七言胜境”(《唐诗评选》)。

  • 孔怀

    《诗·小雅·常棣》:“死丧之威,兄弟孔怀。”郑笺:“维兄弟之亲,甚相思念。”后用为兄弟的代称。李峤《被》:“孔怀欣共寝,棣萼几含芳。”

  • 光云

    【介绍】:五代闽僧,泉州莆田(今属福建)人。初出家福州玄沙院,后嗣长庆慧稜。闽主迎请居于福州报慈院,赐号慧觉大师,世人呼为报慈和尚。《祖堂集》有传。《全唐诗补编·续拾》录偈诗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