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诗词百科>元和体

元和体

诗文风格。元和(806—820)是唐宪宗年号。原指元稹白居易等人的诗风,《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与居易名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元和体”,自注云:“元、白诸公”。且当时文人仿效元白相酬唱之长篇排律杂体诗,也称为“元和诗体”(见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上令狐相公诗启》)。李肇《国史补》云:“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则指元和以来流行的各种新体诗文,已非《新唐书》和《沧浪诗话》所谓元白诸公所能尽之。

指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诗歌体式、风尚,其指称对象或有不同认识。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其《上令狐相公诗启》又云:“江湖间多新进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仿效,而又从而失之,遂至于支离褊浅之词,皆目为元和诗体。”此之谓元白之赠答律体及杂体以及时人之仿作为元和体。《旧唐书·元稹传》沿袭此说:“(稹)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张洎张司业诗集序》则云:“元和中,公及元丞相、白乐天孟东野歌词,天下宗匠,谓之元和体。”主要指称对象为元白诸人之新乐府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沿用:“籍性狷急,为诗长于乐府,多警句。元和中与白乐天、孟东野相酬唱,天下宗之,谓之‘元和体’云。”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亦云:“元和体:元白诸公。”唐李肇《唐国史补》则云:“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其所谓元和体已不限于元白,还包括韩孟;也不止于元和年间诗,后人师之亦可谓元和体。唐诗发展到中唐而大变,白居易《馀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云:“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今人所谓之元和体主要沿袭李肇之所称。

猜你喜欢

  • 重编唐诗初选

    清孙洙原选,吴宗麟重辑。宗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约生活于清咸丰、同治年间。《重编唐诗初选》,二卷。吴氏在孙洙原选《唐诗三百首》的基础上,打乱原次序,重新编订,以成此书。原书以诗体编次,此则以诗人先

  • 汉庭哭

    西汉贾谊曾上疏文帝,陈治安之策,自认为当时有“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后因以“汉庭哭”为咏有识之士感伤时事之典。杜甫《建都十二韵》:“永负汉庭哭,遥怜湘水魂。”

  • 魏扶

    【生卒】:?~850【介绍】:字相之。大和四年(830)进士。会昌中,以起居郎充翰林学士,历司封员外郎,加知制诰,转考功郎中,拜中书舍人。大中元年(847)以礼部侍郎知贡举。后改兵部侍郎、判户部事,封

  • 蓬科

    长有蓬草的土块。一般指坟上长草的土块,亦借指坟头。李白《上留田行》:“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

  • 春园即事

    【介绍】:王维作。此诗意在表现诗人自得的田园生活。诗句描写初春田园景色,方畦闪映白水,柳绿间带桃红,抓住了初春田野的特征,写景色彩鲜明如画。

  •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

    【介绍】:孟浩然《夜渡湘水》诗句。二句从嗅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夜渡湘水时的感受,紧扣“夜”字和湘水风物特色,恰切而生动。

  • 大阮

    指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为阮咸的叔父,故称。亦代指叔父。皎然《送道契上人之越觐大夫叔》:“大阮今为郡,看君眼最青。”

  • 江南曲五首

    【介绍】:丁仙芝作。写江南风景及恋情。其一写相约。其二写与郎相会。其三写诘问昨晚之事。其四写清晨成妆去渡口。其五写秘密相见。语言质朴,饶有情趣。

  • 笔海

    犹文苑;文海。薛元超《奉和同太子监守违恋》:“云塘横笔海,平圃振词条。”任希古《和东观群贤七夕临泛昆明池》:“文峰开翠潋,笔海控清涟。”

  • 宋超回

    【介绍】:见宋齐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