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粟末靺鞨

粟末靺鞨

唐代东北部族名。亦作涑沫靺鞨。靺鞨※粟末部壮大后的新称。原分布在今吉林省吉林市附近松花江上游地区(一说在吉林市北以下的松花江北流段两岸,或说在今辉发河、松花江和牡丹江上游一带),后经隋炀帝时和高丽国亡后两次迁徙,部众大多移住今辽宁朝阳(隋称柳城,唐曰营州)地区。因居靺鞨区域南部,在靺鞨诸部中发展最快,农业已是其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隋炀帝时迁居柳城的度(突)地稽部,已有“家僮(奴仆)数千人,以财力雄边”,即将进入文明社会。唐武后万岁通天(696—697)中,契丹族首领李尽忠叛据营州,因参与反叛,惧唐追究,乞四比羽与乞乞仲象分别率部众渡辽水东走。唐武后欲招抚之,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四比羽拒不受命,被唐军追获斩杀。是时,乞乞仲象病故,其子※大祚荣袭父职统率其部,几经激战,击退唐军追剿,并乞四比羽部众及高丽遗民,于圣历元年(698)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建震(一作振)国,自号震国王。这标志粟末靺鞨人进入文明社会。先天二年(713),玄宗遣郎将摄鸿胪卿崔忻册封祚荣为渤海郡王等官爵,自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原名遂不见于史。

猜你喜欢

  • 右伊秩訾王

    见“伊秩訾王”(808页)。

  • 驻粤八旗志

    书名。清广州驻防将军长善主纂。光绪元年(1875)始修,五年初刊,十年续修。25卷(包括卷首)。分敕谕、建置、经政、职官、选举、人物、杂记7个部分,附满城图、水陆战操图等70余幅。记载自康熙十九年(1

  • 蛮氏之戎

    古族名。又称戎蛮、戎曼。戎人的一支。春秋时居于今河南颍河上游以西,后建国于河南临汝县西南、汝阳县东南,属晋。晋景公十五年(前585),参与晋盟,侵宋。楚平王三年(前526),楚乘其内乱,使然丹诱杀其首

  • 布魁卫

    见“拜苦卫”(1664页)。

  • 东平府

    ①渤海王国置。为渤海十五府之一。领伊、蒙、沱、黑、比五州。治伊州,故址即今黑龙江省密山县东南临湖村西废墟;亦有多说,即:在该省依兰县附近;在松花江支流呼兰河流域;在兴凯湖以北穆棱河流域,或兴凯湖西岸;

  • 阔州

    ①唐代旧州名。贞观五年(631)置,治所在阔源县(今四川松藩县北黄胜关北)。后废。 ②元代旧州名。古无城邑,乌蛮所居。昔笃慕(仲牟由)之裔孙名科者据此地,因以名为部号,称“科部”,后讹为“阔”。至其3

  • 潭中

    古百越地名。汉置县,三国至南朝齐因之。治所在今广西柳江县。汉属郁林郡,晋、南朝宋齐属桂林郡。今为壮族聚居区。

  • 班垫顿柱

    ? —1871清代西藏地方政府官员。藏族。原为甘丹寺堪布,同治元年(1862),串通该寺喇嘛以诺门罕呼图克图逆达赖喇嘛为名,取布达拉宫武器,调集前后藏、江孜兵和所属百姓围攻呼图克图驻锡地色拉寺。霞扎汪

  • 虚除权渠

    东晋时上郡氐羌首领。自号秦王。拥有氐、羌10万余落,据险不服,与前赵刘曜对抗。光初三年(320),为前赵车骑大将军游子远所败,欲降,其子伊余不服,率劲卒5万攻子远军垒门,恃骄失备,为赵军所乘,被俘。权

  • 白智光

    西夏惠宗朝高僧。封为安全国师。主持译经事业。惠宗和母梁太后曾亲临译场。后世有西夏译经图描绘其事。对西夏佛教发展有重要贡献。或为龟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