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瑶族

瑶族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有“”、“甘迪门”、“坳标”、“拉加”、“炯奈”、“金门”、“藻敏”、“布努”等不同自称和“盘瑶”、“过山瑶”、“茶山瑶”、“花蓝瑶”、“背篓瑶”、“八排瑶”、“板瑶”、“白裤瑶”和“平地瑶”等30多种他称。共有2134013人(1990年),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湖北和江西等7个省(区),其中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多,有863407人,其次是湖南、云南和广东。没有本民族文字,语言也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勉语、布努语和拉加语,虽同属汉藏语系,但勉语属苗瑶语族瑶语支;布努语属苗瑶语族苗语支;拉加语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彼此不能通话。一般通用汉文。信奉道教,崇拜多神,尤其崇奉祖先盘古。其族源说法不一。有人主张源于江浙一带的“山越”;大多数人则认为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秦汉时,其先民分布在今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中下游和洞庭湖沿岸。南北朝隋唐时称“莫徭”,宋以后始称瑶。由于历代封建王朝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使广大瑶民先后迁往岭南腹地和云贵山区,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大多“依山险而居”,长期从事广种薄收的刀耕火种农业,过着迁徙不定的飘泊生活。唐宋以后,封建势力逐步深入瑶区,湖南和广西的部分瑶族地区开始向封建领主经济过渡。元明两代,土司制度在广大瑶族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部分地区已出现封建地主经济。到解放前夕,大部分瑶族地区已进入地主经济,但普遍保留着原始村社组织残余的“瑶老制”,有些地区还遗留封建领主制的残余,部分地区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历代统治阶级对瑶族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激起瑶族人民不断反抗,明代广西大藤峡瑶民起义、清代湖南江华瑶民起义及1933年桂北瑶民反对国民党的起义,都给反动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并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几个瑶族自治县,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农林、工交、文教、卫生等各方面都有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 刘头眷

    即“刘眷”(859页)。

  • 后凉懿武帝

    见“吕光”(775页)。

  • 子路子尕

    彝语音译。意为用牲口谢中间人。解放前四川凉山美姑巴普地区彝族流行的一种制度。买卖土地双方,请中间人作证,买方杀1头猪请中人及卖方吃喝,成交后,买方付给中间人相当地价的1/20作酬金,一般给1猪或1羊。

  • 大唐国

    宋代环州蛮自立的国号。宋景祐五年(1038),思恩人※区希范与其叔※区正辞从官军讨安化州蛮,恃战功请官,宜州知州冯伸已摒之未用,怀怨,归思恩,联合白崖山酋长蒙赶及荔波洞蛮,举兵反宋,建“大唐国”。请巫

  • 李尽忠

    ?—696唐代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出自大贺氏族。原联盟首领※窟哥之孙(一说曾孙)。初期附唐,武则天(684—705年在位)时为右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府都督。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因与唐地方官员龃龉

  • 前进报

    解放前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创办的报纸,1948年8月在伊犁以维吾尔、哈萨克两种文字出版。1949年1月1日改为日报。重点报道三区政府的各项政策和建设成就,宣传国内外政治形势,揭发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对推

  • 盛览

    相传为西汉词赋家。字长通(一作叔通)。叶榆(今云南大理)人。或谓“牂牁名士”。学赋于司马相如,受作赋之法:“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斯

  • 阿旺降白选热嘉措

    1723—1777清代西藏第穆呼图克图六世。又称降白德勒。藏族。工布地区黄教丹吉林寺(清赐名广法寺)住持,故又称丹吉林呼图克图。乾隆二十二年(1757),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圆寂后,奉旨掌办商上事务,

  • 高髻

    见“椎髻”(2164页)。

  • 窦善

    北魏、西魏大臣。一说为鲜卑纥豆陵氏(后改为窦氏)。一说本为抚风平陵人,其先避难代地,赐姓纥豆陵氏。平远将军窦略子。北魏永熙三年(534),以中军大都督、南城公从孝武帝西迁。后仕至太仆、卫尉卿、汾北华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