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拉祜语

拉祜语

我国拉祜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孟连、西盟、耿马、景谷、双江、勐海等20多个县里。使用人口30多万。在境外,主要分布在缅甸(约15万)、泰国(约4万)、老挝(约1万)和越南(约1500)。拉祜语有拉祜西和拉祜拉两个方言,方言间的实际差别不算太大,同源词占75%左右。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以云南省澜沧县拉祜纳方言为例。语音特点:单辅音24个。塞音、塞擦音分清、浊、清送气3套,有唇齿部位和小舌部位的音,塞擦音只有1套,无复辅音。有9个单元音和10个复元音。复元音分后响的(3个)、前响的(5个)和三合的(2个)。复元音多数出现在汉语借词中,少量出现在固有词中。无辅音韵尾。有7个声调,其中有5个舒声调,2个促声调,出现在促声调音节的元音都读紧元音。语法特点:虚词和词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形态不丰富。词类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10类。在名词后加助词表示复数。量词较丰富,数词和量词必须连用,连用时数词在前,量词在后。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和复数,双数和复数的第一人称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人称代词重叠后中间嵌以qha3表示反身。疑问代词由a1、qha2等疑问语素加量词、处所词或时间词构成。动词有时态、态等语法范畴。时态分将行、进行、已行、完成等类,均用在动词后加时态助词的方式表达。有用残存的屈折形式表示自动和使动的现象,其手段有辅音交替、声调变异、元音交替以及3种手段综合使用的。有在形容词前加词头表示名物化现象的。结构助词不多,但使用十分广泛。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一宾一谓,名词、代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状语放在谓语前面。词汇特点:词汇主要由单音节及单音节合成的合成词组成,多音节的单纯词很少。四音联绵词很丰富。复合词的构成形式有并列、偏正、主谓、宾动、补充等。派生词以加词尾为主,加词头的派生词较少。借词主要来源于汉语,也有少量傣语借词。

猜你喜欢

  • 东科尔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洞阔寺。在青海湟源县。清顺治元年(1644),由四世东科尔活佛多居嘉措创建。雍正元年(1723),毁于罗卜藏丹津之乱。乾隆元年(1736),由五世东科尔索南嘉措移建于今址。为与西康母

  • 纳扎尔玛穆特

    清代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贵族。※书库尔岱青孙,纳木策凌之子。初其父随阿玉奇汗游牧于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以妻及子阿喇布珠尔率众赴西藏礼佛,受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所阻,滞留

  • 石文云

    即“石久云”(449页)。

  • 石三保

    1746—1796清乾隆嘉庆年间苗族起义首领。湖南永绥(今花垣)黄瓜寨人。苗族。原为寨老。家贫。靠烧炭、打猎为生。习武功,善用刀矛枪弩,性情刚毅勇猛,以善猎著称。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与贵州※石

  • 吴面儿

    见“吴勉”(1072页)。

  • 巴奇朗

    赫哲族中萨满的一种。赫哲语音译,亦作“巴奇兰”或“八车冷”。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旧时在赫哲族萨满中,其为数最多。主要活动是为人治病,也能卜卦。有的地区认为其只能治小病,不是真正的萨满。

  • 撒改

    ①(?—1121)金国相。女真完颜部人。景祖※乌古乃孙,世祖※劾里钵兄劾者之长子。为人敦厚多智,善于用人。辽大安十年(1094),穆宗盈歌袭女真部落联盟长后,受命为国相。助盈歌铲除强梗不服者,受命取马

  • 毛依罕

    1906—1979蒙古族民间艺人和歌手。内蒙古哲里木盟扎鲁特旗塔宾艾里屯人。家境贫寒,自幼由伯父抚养,伯母陶琳布尔为著名演唱艺人和歌手,受其熏陶和培养,学会演唱好来宝、民间故事与歌谣。16岁即随伯母到

  • 歌罗禄

    即“葛逻禄”(2184页)。

  • 伊实左卫

    见“益实左卫”(19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