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睑
唐代南诏地方行政区划名。睑,又作、赕、睒。《新唐书·南诏传》:“夷语睑若州”,十睑即十州。其名曰:云南睑、白崖睑(又称勃弄睑)、品澹睑、邆川睑、蒙舍睑、大釐睑(又称史睑)、苴咩睑(又称阳睑)、蒙秦睑、矣和睑、赵川睑。其中邆川、大釐、苴咩、白崖、赵川、蒙舍六睑为南诏直接统治的中心地区;云南、品澹(偏东)、蒙秦(偏西)、矣和(偏北)四睑为拱卫中心地区的重镇,由国王子弟镇守。
唐代南诏地方行政区划名。睑,又作、赕、睒。《新唐书·南诏传》:“夷语睑若州”,十睑即十州。其名曰:云南睑、白崖睑(又称勃弄睑)、品澹睑、邆川睑、蒙舍睑、大釐睑(又称史睑)、苴咩睑(又称阳睑)、蒙秦睑、矣和睑、赵川睑。其中邆川、大釐、苴咩、白崖、赵川、蒙舍六睑为南诏直接统治的中心地区;云南、品澹(偏东)、蒙秦(偏西)、矣和(偏北)四睑为拱卫中心地区的重镇,由国王子弟镇守。
即“诺曷钵”(1954页)。
亦名《皇朝文献通考》。书名。清代官修。300卷。乾隆三十二年(1767)起纂,五十一至五十二年(1786—1787)成书。体例与《续文献通考》同,亦为26考。记载清太祖天命元年(1616)至清高宗乾隆
1556—1603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九世活佛。藏族。生于康地金沙江流域的哲雪。明嘉靖四十年(1561),6岁即被送至粗浦寺学习。曾应云南木土司邀请,出访丽江纳西族地区。历访噶玛贡寺、绛秋林寺,
见“宇文庆”(894页)。
高句骊第十九世王(392—413年在位)墓碑名。王名谈德(《梁书》、《北史》作“安”),谥号全称“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亦简称“广开土王”。“太”,一作“大”。立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清光
东羌的一支。又作同羌。参见“铜鞮羌”(2063页)。
明清傣族土司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镇西路军民总管府,为金齿六路之一。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镇西府,永乐元年(1403),改为干崖长官司,以土酋曩欢为副长官,自此三年一贡,不绝于朝。正
1754—1835清朝大臣、学者。蒙古正蓝旗人。玛拉特氏。字湘甫。翻译生员出身。乾隆四十一年(1776),任军机章京。后擢内阁学士、副都统。五十年(1785),以办事大臣赴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管
见“萨喇尔”(2008页)。
即“驩头”(25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