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准噶尔

准噶尔

蒙古旧部名,意为“左翼”,清代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因首领以绰罗斯为姓,故又名“绰罗斯部”。一说其首领是元臣孛罕后裔,始祖为明代瓦剌太师※也先次子额斯墨特达尔罕诺颜。原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塔尔巴哈台以东霍博克河、萨里山一带,后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向四方扩展。※巴图尔珲台吉时期(1634—1653年在位),外抗沙俄侵扰,内并卫拉特诸部,逐渐强大。至※噶尔丹(1671—1697年在位)继位后,进军天山南路,兼并邻近诸部,雄踞西北,使准噶尔由一个卫拉特游牧部落的名称,演变为在准噶尔贵族统治下,包括留在天山南北之卫拉特诸部及其他一些蒙古、突厥语族部落在内的政治名称。故清代往往将卫拉特诸部统称为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1697—1727年在位)和※噶尔丹策凌(1727—1745年在位)时期,其境内共有※鄂拓克、9※集赛、21※昂吉,设置各级官吏进行管辖。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均有发展。噶尔丹策凌卒后,内乱频仍,势遂衰,杜尔伯特“三车凌”和辉特台吉阿睦尔撒纳等相继率众归清。清乘机于乾隆二十年(1755)出兵征之,至二十二年(1757),平定阿睦尔撒纳,统一西北,在其聚居区实行盟旗制度,直属该管区清将军或办事大臣管辖。准噶尔逐渐成为地区名。

附:准噶尔世系表

猜你喜欢

  • 萧师姑

    ?—1104辽末代皇帝天祚帝之德妃。契丹族。为北府宰相萧常哥女。道宗寿昌二年(1096)入宫,封燕国妃。生子耶律挞鲁。天祚帝乾统三年(1103),改德妃。寻加号“赞翼”。子挞鲁受封燕国王。次年,挞鲁卒

  • 殊域周咨录

    书名。明严从简撰。24卷。约成书于万历二年(1574),从简任行人司。曾出使周边族国,对“殊域”情况甚为关注,辑录档案资料而成。内容主要是周边各族的情况及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等,详于当时时事,而略于古事。

  • 董狐狸

    见“董忽力”(2185页)。

  • 善禄

    ?—1854清朝大臣。蒙古正兰旗人。图博特氏。嘉庆十六年(1811),由拜唐阿擢兰翎侍卫。二十一年(1816),迁三等侍卫。道光六年(1826),调直隶巩华城都司。二十一年(1841),升督标中军副将

  • 麻儿可儿

    见“马可古儿吉思”(185页)。

  • 塔赫尔汗

    ?—1533哈萨克汗。又译塔喜尔汗。阿的黑速檀子,※哈斯木汗之侄(一说堂弟)。1523—1533年在位。其统治期间,对内暴虐无道,倒行逆施;对外不分敌友,四处出击,以致中、西部为诺盖汗国所占领。明嘉靖

  • 浪穹诏

    唐代西洱河地区小王国名。为八诏之一。其王丰时卒,子时罗铎立,卒,子铎罗望立,唐授浪穹州(今云南洱源县)刺史。被南诏(蒙舍诏)战败,率部落退保剑川(今云南剑川县南),更名剑浪。卒,子望偏立。卒,子偏罗矣

  • 老庄

    亦称“老根子”。旧时迁徙他乡的东乡族或另辟新村的“阿恩德”(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村落和宗亲组织)分支对原居村庄的称谓。由于相距远、年代久,分支出去的各村寨之间来往渐疏,辈份难辨,便互称“阿哈”或

  • 红山

    ①吐蕃山名、地名。红山藏文称“玛波日”,唐时特指今布达拉山,因其山色近红,故名。藏文史书《拔协》又称其为“逻娑红山”,松赞干布曾在其上建有小宫室及修道处,是为布达拉山上之最早建筑。据《布顿佛教史》载,

  • 巴哈布

    ?—1837清朝将领。蒙古正蓝旗人。乌忒米氏。嘉庆元年(1796),由健锐营前锋授蓝翎长。随参赞大臣德楞泰出师湖北,继入四川,镇压和追剿川楚陕白莲教起义,赏戴蓝翎。七年(1802),事平,回任。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