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农乐舞

农乐舞

朝鲜族古老的民间舞蹈。流行于延边等地区。始于古代辰国。每年在五月插秧和十月秋收之后举行。据《三国志》载,辰国“其舞,数十人俱起相随踏地低昂,手足相应奏节,有似铎舞”。今节日及丰收季节各地均举行。在锣、长鼓及唢呐的伴奏下,舞者手持小鼓,有的男子头戴“象帽”,帽上系一条或长或短的“象尾”(纸条)。舞至高潮,“象尾”将随着舞者不断甩动头部而绕头、身不停地旋转。全舞由慢转快,欢腾活跃,充分表现出广大农民庆丰收的欢乐心情。参加者的服饰也各有特色。敲锣者头戴缀着穗的尖顶帽(即象毛)。舞手戴缀上长布条的帽子,乐手的鼓槌上缀着珠子。乐器主要有大锣、小锣、长鼓、小鼓等打击乐器,小锣手是指挥。舞蹈一般由群舞、独舞和生活舞等构成。随着欢乐的气氛,舞场越来越大,在旁参观的也都相继加入跳舞行列。现已变成舞蹈节目,凡是喜庆日子或文艺演出均跳此舞,深受观众欢迎。

猜你喜欢

  • 麻贵

    明朝将领。字西泉。大同右卫人。出身军人世家。嘉靖(1522—1566)中,随父宣府副总兵麻禄征蒙古俺答汗诸部,以功升都指挥佥事。又参加京城(北京)保卫战,晋宣府游击将军。万历(1573—1620)初,

  • 亚德干

    即“雅德根”(2197页)。

  • 不只儿

    见“布智儿”(468页)。

  • 你实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嘉靖(1522—1566)间设。《满洲源流考》与永乐六年(1408)三月所设益实卫和正统后所设亦实卫均称作伊实卫。

  • 渐丁军

    元代蒙古军兵之一种。《元史·兵志一》:“孩幼稍长,又籍之,曰渐丁军。”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规定:家只1丁者不作数,凡2丁至5丁、6丁之家,只存1人,余皆充军。

  • 阿撒

    即“蒲察世杰”(2321页)。 ②即“移剌温”(2066页)。

  • 沙尔霍布墓群

    古墓葬。位于今新疆昭苏县城南34公里沙尔霍布村。海拔1180米。现有土墓15座,主要分布于谷地农田中,村内存4座。均为高1—3米、直径10—30米的大土墩。据1971年调查,原有墓约100座,后多于平

  • 多罗贝勒

    爵名。满语音译。清代宗室封爵中第五等之称。册封贝勒,授以诰书。崇德元年(1636),始立此爵,时初创9等封爵,位列第三。顺治六年(1649),增定为10爵,位次仍旧,定贝勒之子降封贝子。十年(1653

  • 耶律忙古带

    元初将领。名又记作忙古歹、蒙古歹。契丹族。为太傅※耶律秃花曾孙,耶律宝童子。忽必烈时,袭父职,赐金符,任随路新军总管,统领山西两路新军。中曾从征蜀。至元五年(1268)八月,又奉命带兵征西番、建都(在

  • 别别儿的

    明初乞儿吉思首领。汉籍称之为万户。原臣服于瓦剌。宣德五年(1430),遣副千户巴巴力等至京奏事,受赐彩币。一说即是《明英宗实录》正统四年(1439)正月癸卯条提到的瓦刺政权中之把把的丞相,位于右丞相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