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俫语

俫语

又称巴琉语,我国俫人使用的语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和西林县的部分村寨中,使用人口约五百余人。据说他们是明朝时期从贵州西南部迁来的。《贵州通志》、《兴义府志》、《兴仁县志》等都有不少记载可以佐证。至于他们是什么时候和从什么地方迁到贵州西南部的,目前还没有找到可靠线索。俫人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尽管他们中多数人都会说汉语的西南官话和苗、壮、仡佬、或彝等一两种民族语言,但在俫人之间仍以俫语为交际工具。据估计使用俫语的约有500人。俫语内部基本一致,只有个别音位的差别,而没有方言、土语的差别。俫语有如下特点:有51个声母。除单纯声母和腭化、唇化声母外,还有带鼻冠音的浊塞音声母mb、md。带韵尾时,部分元音有长短对立的现象。有i、u、m、 n、 η、 p、 t、 k、 8个韵尾。多数元音都可以跟这些韵尾结合,组成75个韵母。所有音节都由声母、韵母两部分结合而成,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固定的、具有区别词义作用的声调。共有6个舒声调,5个促声调。词汇中,单音节和由单音节构成的双音节词占优势。没有性、数、格、体、式、态等形态变化。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表示,基本语序是:主谓一谓语一宾语;补语在动词谓语后面,以名词、量词为中心的修饰词组,修饰成份一般在中心词之后。俫语的系属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一种语言,也有人认为是仡佬语的一种方言。多数学者认为俫人长期处于我国南方各民族的“包围”之中,它的语言也必然会受到这些民族语言的影响,无论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些特殊性。尽管如此,它仍然保留着南亚语系的一些基本特征,因此,俫语应属于南亚语系。

猜你喜欢

  • 秃里赤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嘉靖(1522—1566)间设。清代屯齐哈达在吉林城(今吉林省吉林市)西30里。

  • 山东西路

    金代行政区划建置。金初以宋京东西路改置。治所在须城(今山东东平)。辖府1:东平府;节镇州2:徐州、兖州;防御州2:博州、德州;刺史州5:济州、邳州、滕州、泰安州、曹州。各府州共领县27、镇48。共有户

  • 浮合马法

    即“伏尤亥玛发”(798页)。

  • 护翰

    ?—743唐代回纥首领。又作护输。药罗葛氏。※承宗族子。原为瀚海都护府司马。开元十五年(727),以凉州都督王君㚟诬族父承宗谋叛,被流放于瀼州(治所临江县,今广西上思县西南),率众袭杀王

  • 闽越

    古代东南越人一支。秦汉时分布于今福建省境及浙南、赣东部分地区。其族源由来存有不同看法:越国南迁遗族;土著与外来结合;土著说,等等。很早已从事农业生产,擅长造船航海及习水战,有断发文身之俗。其首领无诸秦

  • 反帝会

    盛世才时期新疆进步群众组织。全称“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1934年8月,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推动和组织下成立。总会设于省城迪化(今乌鲁木齐),各地设分会。宗旨是反对帝国主义,与苏联亲善;实行各民族一

  • 都掌蛮

    古族名。又作大坝都掌、山都掌。其族称始见于元代。属古夜郎国少数民族之后裔。分布在四川行省之戎州(包括今四川兴文、珙县、高县、筠连、长宁、江安、纳溪等地)。分为19个族系。贵铜鼓。首领击铜鼓于高山,其众

  • 石砫宣抚司

    见“石砫宣慰司”(457页)。

  • 勒司廊

    见“司廊”(654页)。

  • 者线蒙庆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元云南行省境内土司统治机构之一。泰定四年(1327)应八百媳妇土官之请置。治者线(今泰国清盛)。设木安、孟杰二土府隶属之。授乌撒宣慰司官你出公及当地土官招南通并为宣慰使都元帅,以南通子、侄分知二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