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乌孜别克语

乌孜别克语

我国乌孜别克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人口约1.5万人(1990)。在前苏联境内有1641.4万(1989)人使用这种语言,汉文习惯上把这种语言的名称写作乌兹别克语。主要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少数分布在中亚其他共和国。在阿富汗境内也有一些乌兹别克人。乌孜别克语的主要特点是:在语音方面,有8个元音;元音和谐律不十分严整;部分词有o与φ、u与y混用的情况;有24个辅音音位;借词中的f在口语中有与p混用的情况;词重音一般不区别词义,通常落在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在语法方面,语法意义的变化多是通过改变粘附在词尾的构形附加成分来完成的;很多构形附加成分只有一种形式;名词有数、格、领属性人称和谓语性人称的范畴;第二人称领属附加成分没有普称和尊称的区别;同语族一些语言表示第二人称单数尊称的领属附加成分在这种语言里用于第二人称复数;形容词分性质形容词和关系形容词;形容词有级的变化,分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量词不发达,数词通常可以直接用于名词之前;有一定数量的后置词;动词有时、式、人称、态等范畴和形动词、副动词、动名词等形式;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定语和状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在词汇方面,根词大部分是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构词的主要方法是派生法,其次是合成法;有数量较多的阿拉伯语、波斯语、俄语和汉语借词。中国的乌孜别克族多分散杂居在维吾尔族中间,所以其语言受维吾尔语的影响较大。中国乌孜别克语无方言差别。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乌兹别克语可以分为三大方言群:克普恰克方言群(或叫西北方言群)、乌古斯方言群(或叫西南方言群)、噶逻禄或察合台(东南部)方言群。原苏联乌兹别克族过去使用过阿拉伯字母,1929年转用拉丁字母,1940年改用以基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猜你喜欢

  • 强白嘉措

    1758—1804即八世达赖喇嘛。又译绛贝嘉措。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藏族。生于后藏托布加(今南木林境内)地方拉日岗。清公爵索南达吉之子。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5岁被乾隆帝所派章嘉呼图克图

  • 哈音

    人形偶像名。达斡尔语音译。旧时,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村屯或氏族的巴格其、巴尔西、扎列(皆为巫师的别称)等死后,其灵魂变成精灵作祟时,用狍皮或羊皮制成人形偶像,称之为“哈音”。祭时不烧香,只

  • 扎西其寺

    藏传佛教寺院。藏语意为“吉祥汇聚寺”。在青海同仁县黄乃亥林区边沿。《安多政教史》称该寺为一切修行地之楷模。明天启五年(1625)由隆务寺曲哇活佛洛桑丹贝坚赞开辟为修行处。清顺治五年(1648),由第一

  • 唐大二

    ?—1343元至正初湖广瑶族起义首领。湖广道州路(今湖南道县)人。瑶族。至正元年(1341)四月,与蒋丙等人于道州路大江源、白岭源等山区发动瑶民抗元斗争。不久,江华、永明、桂阳及广东连山、广西贺州等地

  • 李从厚

    914—934五代后唐皇帝。933—934年在位。沙佗人(一说其先世为代北胡人)。后唐明宗※李嗣源第三子。生于晋阳(治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西古城),小字菩萨奴。天成元年(926),授金紫光禄大夫、检

  • 吉朗吉卫

    见“结剌吉卫”(1784页)。

  • 血星

    刊物名。绥远省反帝大同盟于1932年5月成立,6月创刊。初名“血腥”,后改“血星”。宣传抗日救国。创始人为中共地下党员杜如薪和进步青年苏谦益等。经费捐凑,大约出五、六期停刊。初仅发几十份,后增至数百份

  • 枪差

    见“博差”(2149页)。

  • 轩岗坝人民起义

    世纪中叶,轩岗坝(今属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德昂、景颇等族人民不堪芒市土司的残酷统治,联合起义反抗土司。芒市土司纠集土司兵进行疯狂镇压。起义群众在布幸额门率领下,英勇抵抗,坚持斗争达3年之久

  • 洋湛卓尔玛

    清代德格女土司。藏族。为德格土司鲁珠布嘉木措之妹。自幼为尼。协办土司事务,为众信服。因其兄于乾隆四十年(1775)病故,子年幼,不能理事,经大小头目、百姓禀奏,愿由其护理土司事务。时因清军剿办金川,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