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这
明云南大理邓川(今洱源)土官。羊塘里小百夷(傣族)。洪武十五年(1382)降明。十七年,授本州土知州。死后长男阿子贤袭职。
明云南大理邓川(今洱源)土官。羊塘里小百夷(傣族)。洪武十五年(1382)降明。十七年,授本州土知州。死后长男阿子贤袭职。
又称三王蛮,即唐两面羌。宋黎州诸蛮之一。在黎州(今四川汉源北)西百余里。有郝、赵、王、刘、杨五姓。无君长,唯听命耆老。往来汉地,能汉语。淳熙七年(1180),求内附,许互市。
1884—1918清末广东香山(今中山)人,生于日本横滨。幼名子谷,更名元(玄)瑛,法号博经,世称曼殊上人。母为日人,早年随母在日求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参加留学生团体青年会。二十九年为逃婚削发
唐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开元后治鄯州(治今青海乐都县)。辖境约当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和新疆以至中亚等广大地区(景云二年〔711〕曾分黄河以西为河西道,开元二年〔714〕废)。安
西晋建兴元年(313)因避愍帝司马邺名讳,改建邺县为建康县。即今江苏南京市。东晋、南朝皆建都于此。
战国魏邑,后属秦。以在太行山之阳得名。在今河南焦作市东北墙南村北侧。《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五年(前242)将军蒙骜攻魏,拔山阳城;八年,封嫪毐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皆即此。西汉置山阳县。
即“朱梓”。
?—约847唐陇西(治今甘肃陇西东南)人,字达心。元和进士。太和初,为右拾遗,充翰林学士。后迁职方员外郎、左司郎中、谏议大夫。开成元年(836),郑覃荐为中书舍人,为执政李珏、杨嗣复所恶,官不显达。武
唐虔州赣县(今江西赣州)人,或称南康(今属江西)人,字可大。书法家钟繇后裔。初为司农录事,以善书直凤阁。武则天时,诸宫殿、明堂题额、九鼎铭文,皆出其手。唐隆元年(710),参与平韦氏乱,拜中书侍郎、同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汉文史籍称峨昌、莪昌、俄昌或阿昌等。自称因地而异,有蒙撒、蒙撒掸、衬撒、汉撒数种。与傣、景颇、汉、傈僳等族杂居在云南省内的梁河、陇川、潞西和龙陵等市、县,其中以梁河、陇川最为集中。人
即童生。相对于武童生而言,亦称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