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知识>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

东周时期郑国与韩国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新郑境内双洎河与黄水河汇合处的三角地带。春秋初郑武公自郑(今陕西华县)迁都于此,以为郑国新都,世称“新郑”,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后,自阳翟(今河南禹州)迁都于此。因此城邑先后为郑、韩所都,故后世通称为“郑韩故城”。故城略呈长方形,被中部一南北向的隔墙分为西城与东城两部分。西城城垣平面近长方形,其北垣西起双洎河东岸,长约2400米,东垣即隔墙,长约4300米,西、南二垣已湮没于地下。东城平面呈曲尺形,城垣多露于地表,其北垣略偏向东南,伸至黄水河西岸,长约1800米,东垣北段与隔墙平行,中、南段则缘黄水河西岸筑成,总长约5100米,南垣大部分在双洎河南岸,平行于北垣,长约2900米。西城内中部与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夯土建筑基址,基址南部有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20米的小城,可能是宫城。西北部有南北长约135米、东西宽80米,高8米的大型夯土台基“梳妆台”。手工业作坊遗址主要分布于东城内,重要的有城西南部的仓城村铸铁遗址、东部的铸铜作坊遗址、北部的制骨器作坊遗址等。1971年11月东城东南部白庙范村北曾发现一处韩国青铜兵器窖藏,出土戈、矛、剑等兵器一百八十余件,时代属战国晚期,多有铭文。故城内还分布有春秋时期郑国贵族的墓地,城外有东周时期的平民小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提点刑狱劝农使

    见“提点刑狱公事”。

  • 更法

    《商君书》篇名。记述商鞅与甘龙、杜挚关于变法的辩论。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认为如能强国利民,可以“不法其故”,“不循其礼”。并以“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为历史根据,反驳“法古

  • 阿儿浑

    ①又译阿剌温、阿鲁浑、阿鲁温、阿刺浑。部名。操突厥语。居于塔剌思(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八刺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之间,信仰伊斯兰教。初见于十一世纪的喀什噶里突厥语词典,也见于吐鲁番文书。词义

  • 山阳郡

    ①西汉武帝、宣帝曾先后改山阳国、昌邑国为山阳郡。见“山阳国”。②东晋义熙中土断分广陵郡置。治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辖境相当今江苏淮阴、盐城、淮安、宝应、建湖等市、县地。属徐州。南朝宋、齐属南兖州。隋

  • 宣抚判官

    官名。宋代宣抚司属官,掌赞使务,不常设。熙宁中,以直舍人院吕大防充任,为宣抚司之佐。南宋沿置。

  • 成年男女合葬

    古代葬俗。主要见于原始社会晚期父系氏族社会确立之后,如马家窑文化的半山、马厂类型,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等。合葬多为一男一女,也有一男二女的;有男女一次葬的,也有迁葬在一起的。一般是男性仰身直

  • 鞑靼战纪

    书名。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著。清兵南下时,作者先后在南京、杭州、绍兴、金华等地传教,亲历明清易代之变。此书即其见闻纪实。原文是拉丁文,汉译本据1654年伦敦英译本译成,略去原书所附中国地图,全书收入中国

  • 邵武军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以建州邵武县“户口繁会,路当要冲”,升为邵武军(《太平寰宇记》)。治邵武县(今市)。属福建路。辖境相当今福建邵武、光泽、泰宁、建宁等市、县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升为邵武

  • 子瑕

    即“阳匄”。

  • 马升

    ?—1868清新疆人。回族。同治三年(1864)乌鲁木齐等地回民起义,于阜康、济木萨(今吉木萨尔)、古城(今奇台)屡败清军。他任回民军元帅、统兵总元帅等职。次年冬攻哈密,俘杀哈密郡王伯锡尔。七年,被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