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知识>通判

通判

官名。又称半刺,俗称倅。宋乾德元年(963),初置于湖南诸州。二年,惩五代藩镇专擅之弊,又置于各藩镇,皆以朝臣充任。因有与州郡长官共同处理政务之意,故名。其后遂为定员。州郡之政皆需通判与长吏签议连署方许行下,且所部官吏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上闻,即握有监察官吏之实权,故又号称监州。南宋亦置,平时为州、府副长官,战时则专任钱粮之责。元不置。明于地方各府置,为府之副职,位于知府、同知之下,正六品。无常职,无定员。与同知分掌清军、巡捕、管粮、治农、水利、屯田、牧马等事。清沿明制,设于各府,亦正六品。与府同知分掌粮盐、督捕、河工、水利、职事修废、清军、理事诸务。京府通判例以通政使司经历、知事、京县知县、外府通判等升任,外府通判例以詹事府汉主簿、兵马司副指挥、京县县丞、知县、布政司经历等升任。又,清之直隶厅亦有以通判为行政长官者,其名有理事通判、抚民通判等。其制同直隶州知州及知府,直隶于布政司。另设有专管河道之通判及海防通判。因通判之职类似汉之别驾从事史,故又别称别驾。又以在府之位列知府、同知之下,又别称三府。

猜你喜欢

  • 东宫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元代侍卫亲军机构。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由侍卫总管府改置,掌札刺儿、忙兀、兀鲁兀、弘吉刺、亦乞列思五部探马赤军。置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等职。隶詹事院。三十一年八月,改为隆福宫右都威卫使司

  • 领催

    官名。清八旗都统衙门所属之职官。八旗每佐领下额设五人,掌本佐领下文书档案及支领俸饷。初制,由本佐领下另户马甲、闲散内挑补,满洲、蒙古并可于本佐领下识守护军内挑补。雍正四年(1726)又定,佐领下另户人

  • 诊家枢要

    书名。元滑寿撰。成书于至正十九年(1359)。一卷。论述了左右手寸关尺三部与脏腑配属的相应部位,于四时、五脏之平脉、及妇人、小儿脉法亦颇多创见。归纳“举”、“按”、“寻”切脉三法,总结二十九脉及其主病

  • 织机部件名。引纬工具。古作桫、��。约形成于战国至汉代,由刀杼演化而来。江苏泗洪县曹庄出土的汉画像砖上刻有“慈母投杼”图,两头尖,中间空,腹腔内纳入摇好的纡子,并需有一定重

  • 出使大臣

    官名。全称钦命出使大臣。清末派驻外国的高级官员。光绪元年(1875)始设,至宣统三年(1911)设十一人,驻十八个国家。初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光绪二十七年改归外务部。三十三年始定三等制:头等,秩一

  • 南诏源流纪要

    书名。明蒋彬撰。一卷。彬号学原,广西全州人,曾官兵备副使,嘉靖间任云南大理按察司副使此书记南诏、大理世系事迹,迄于明兵入滇。简要编录并附考证。作者自称据《通鉴纲目》、《汉书》、《唐书》、《文献通考》、

  • 太子左右崇掖卫

    官署名。唐龙朔二年(662)改太子左、右监门率府置,职掌同。咸亨元年(670)复旧称。

  • 德顺军之战

    宋金战争重要战役之一。绍兴三十一年(1161),宋金再战。三十二年,四川宋军攻德顺军(今甘肃静宁),逾四旬不能下。三月,吴璘亲临督战,遂破之,又攻占陕西部分州郡。金徒单合喜率军与宋军争夺陕西,屡战于德

  • 张读

    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西南)人,字圣用,一作圣朋。牛僧孺外孙。大中进士。乾符六年(879)知礼部贡举。历官中书舍人,礼部、吏部侍郎,尚书左丞,弘文馆学士,判院事。作小说《宣室志》,所记皆鬼神灵异之事,

  • 御史台五使

    官名合称。北宋前期指御史台左巡使、右巡使、监察使、廊下使、监香使。元丰改制,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