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
一名范蠡城,俗称越台。在今江苏南京市中华门外雨花路西侧。《景定建康志》引《越绝书》、《金陵故事》谓周元王四年(前472)越相范蠡所筑。城北临秦淮河,周二里八十步。为今南京地区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早城邑。六朝时为建康城南军事要地。东晋义熙六年(410)卢循起义军至淮口,刘裕修治越城,在此屯守。
一名范蠡城,俗称越台。在今江苏南京市中华门外雨花路西侧。《景定建康志》引《越绝书》、《金陵故事》谓周元王四年(前472)越相范蠡所筑。城北临秦淮河,周二里八十步。为今南京地区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早城邑。六朝时为建康城南军事要地。东晋义熙六年(410)卢循起义军至淮口,刘裕修治越城,在此屯守。
1186—1249南宋建宁建阳(今属福建)人,字惠父。嘉定进士。知长汀县,改善盐政,公私称便。端平二年(1235)为魏了翁幕属。后除广东提刑,雪冤禁暴,阅八月决辟狱囚二百余,一革粤吏数年不予详复之积弊
今南京)后,开女科,取为女状元,在东王府任簿书,替杨秀清批答文书。其后事迹不详。清江苏南京人。幼习诗史,善文墨。太平天国建都天京
官署名。明负责女直(即女真)语言文字翻译的部门。始置于永乐五年(1407),设译字生、通事以掌其事。初隶翰林院,弘治七年(1479)改隶太常寺。
①兵种别称。清代八旗骁骑营马兵之别称。额定满洲、蒙古每佐领下二十人,汉军每佐领下四十二人,由本佐领下步军养育兵、闲散内挑补,如不得人,即于本参领下挑补。②战马防护装具。亦称马铠。披在战马身上,除了眼睛
?—1882清顺天宛平(今北京城西南)人,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字柏侪、百斋,号仙根。道光进士,授编修。道光二十二年(1842)起,历任河南道监察御史、云南临安知府及迤南道等。咸丰三年(1853)擢
战国齐邑。在今山东博兴县南。《战国策·齐策》:“千乘、博昌之间,方数百里。”西汉置博昌县。
篇名。原题《荀子·赋篇·蚕》。战国晚期荀况撰。是关于家蚕的赋体论文。记述一化性(“冬伏而夏游”)蚕的形态、生活习性(“夏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蚕体发育的生理现象(“三俯三起”)、吐丝作茧“前乱而后
汉、隋、唐骑兵军种之一。汉武帝时有越骑校尉,掌越骑。为越人内附者所组成之骑兵,戍卫京师,兼任征伐。隋炀帝始于鹰扬府每府置越骑校尉二人,掌骑士,步兵校尉二人,领步兵。唐府兵以能骑射者为越骑团,余为步兵团
①佛教名词。合梵文Sila(戒、持戒)和Vinaya(律)的意译而成,或仅指“戒”言。戒者,制也,含禁绝、制止之义,有五戒(一不杀生;二不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比
官名。三国魏、晋置,秩七品,属兰台之职,为御史中分管纠弹宫禁内违法者。